- 主题:Re: 闲聊
道理我同意,不过超出两个标准差就是top2.5%,大概相当于正常录取985的程度? 还不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特殊教育吧。。。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简单点说,宁馨儿是智商100-120范围
: 比其他孩子聪明
: 同时冲突不大,社会融入度好
:
: 一旦进入更高区间
: 成材率低于平均,而冲突率高于平均
: 说到成长的上限和下限呢
: 能大致正常的融入“正常人群‘’就是成功
--
FROM 64.124.160.*
可以引导的是对热爱的追求,还有坚持高标准的习惯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哦那是太少 要加点
: 我和真猪的基本认知是一致的:
: 上限是生出来的
: 上限越高 越有可能努力程度匹配不上那个上限
:
: 所以上限低 可以讲上限
: 上限高 反而要讲努力
--
FROM 64.124.160.*
我觉得在正反馈bubble里成长,是有好处的。老师的一个肯定,teammate的一个欢呼,都是很好的助推剂。
反正地球系统有自动匹配机制,无论如何都会帮你放到对应难度的赛场里,困难和负反馈是不缺的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不需要言传身教,家长只要不保护过度,给孩子成长的空间,给孩子自主权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给他试错的机会,他慢慢就会成长了。终身学习需要保持好奇心,别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行。
--
FROM 64.124.160.*
没办法啊,中学整体的学术要求并不高,另一方面,(某些)大学对学生相关专业的要求很高。
我们读的学校已经被其他孩子叫做nerd school了,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未来要读数学专业,他还是要自己学到比学校要求的进度高两三年的程度
学生要自己想明白未来的核心科目是什么,自己课外扩展。学校提供的是其他方面的全人教育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Ivye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这边学校是连国内村小都不如吗。。。我原指望着跟着学校就OK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64.124.160.*
UW有什么竞赛?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Ivy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有可以看看UW的几个竞赛 据说录取时有用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64.124.160.*
thx,数学我们只能做做AOPS,没有竞赛的水平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Ivy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也是刚知道 CEMC 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 contests
:
: 很多是需要通过学校参加的 不过至少可以看看题目 有些还挺有意思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64.124.160.*
据说学外语能帮助大脑更聪明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Ivye 的大作中提到: 】
: 汉字是该写 你学英语也写很多吗?我都是记住就算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66.198.252.*
升学压力还是有,不过我拍脑袋判断的结论是美国简单五倍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外跟国内的环境截然不同,家长可以不必承受国内升学和内卷的压力,即使鸡娃心态也相对轻松,好太多了,完全不用焦虑。相比之下孩子自己的身份认同可能更重要,中文学习的强度要结合这个目标来设定。
--
FROM 67.160.28.*
我一直以为美加都是一样的申请制,原来不一样
现在升学压力已经是她的事了。之前的时候,写完她申五年级的文书,属于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Ivye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 感觉美国的申请制更玄学一点 不过像你家这样全面的优秀又有领导能力 怎么都不用愁
:
: 加国相对更看重成绩一点 但同时标准又比国内低不少 所以我们觉得近几年不用考虑升学 毕竟大学也不是一切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66.198.252.*
那申请结束之前就大概能猜到结果了?挺好的,比高考和美国这种都更少压力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加拿大也是申请
: 但申请基本形式
: 学校首先看分 其次看几个固定竞赛
: 竞赛没有也行
: 其它的装饰品有没有无所谓
: 归根结底看分
--
FROM 67.13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