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王虹和韦东奕的职业生涯比较是不是对奥数的沉重打击
如此看来,杰克马和王虹的收入比较是对科研职业的沉重打击
【 在 yimaocpu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家如何看
--
FROM 223.71.245.*
恰恰相反,王虹如果中学阶段就能搞竞赛,那大一就进数学系了,不用耽误一年时间,能更早取得更大的成就。
幸好她转系了,险些耽误了数学天赋,这就是没搞竞赛造成的。
【 在 yimaocpu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家如何看
--
FROM 223.71.245.*
一线还是北大主力,小奥-省一背景,高联-金银牌背景,二试cmo-国集及以上背景
【 在 youyo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有时候就很疑惑,北京几个机构里面最有名的老师好像也就北师大北理工毕业的,他们能交给这些小天才们什么样的数学思维,培养出什么样的数学人才呢?不是鄙视他们哈,他们讲课确实讲得挺好的。
:
--
FROM 223.71.245.*
学术智商和竞赛智商肯定有区别,但从菲尔茨和imo成绩如此高的相关性来看,说明竞赛能体现出的天赋和能力远远不只是对付应试,如果各方面主客观条件具备,竞赛高手是完全可以取得很好的学术成就的。
imo从技术难度上没有那么的高,但只有6个名额,对于中国牛娃们来说,imo只是副产品,主要是要争高考保送名额,僧多粥少,其实就是内卷严重,类似乒乓全运会。
考试牛并不意味着只会考试,只是不得已。竞赛只是用于升学选拔,选拔一旦结束,后面该怎么学怎么学,有多少学术成就主要在大学后的成年阶段,黄金一代出去了又回来又出去,这锅,中学竞赛不背。
为啥总有人要把这两个扯在一起,毕竟学术体制话题太大,群众们没有发言权,竞赛应试教育是软柿子,谁都可以捏两下,没有门槛。
【 在 youyo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其他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系统以考试竞赛为目的的奥数培训,所以奥数获奖的都是自发的对数学有强烈兴趣和超常天赋的天才;而中国的奥数培训基本上是以考试竞赛为目的的,imo金牌只能说明他智商足够高且善于学习和考试,但对于fields奖这样水平的数学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过早的应试教育甚至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
--
FROM 223.71.245.*
一线机构老师,就是所谓的水平比较高的“名师”。
北大数院一直都能有最顶尖的生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可以更加乐观得看待会有更多的孩子选择仰望星空,且能得到家长的支持。
【 在 youyo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线是指国集高联之类的?我看学而思高思优才小奥的都差不多
: 要说数学方面成就突出的,似乎和家庭环境关系更大,从小能接触到真正的数学研究更重要。
:
--
FROM 223.71.245.*
低年级阶段确实师资没那么强,也不需要那么强,机构也会把牛师放到中高年级。
【 在 youyo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而思高思优才好像差不多都这样
:
--
FROM 223.71.245.*
这确实两个课题。
相关性,已经证明了,done。
因果关系,确实关系不大。竞赛主要是选拔功能,附带学到一些知识。国集级别的选手如果把搞中学竞赛的经历用到大学数学的学习上,在初中阶段完成相当比例的本科数学的学习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很可惜,他们要先解决升学问题,一切都在高考制度下,魔都的言哥在阿赛获奖后还要参加中考,多么有趣的画面。
为了升学会急剧放大学习奥数或竞赛的人群规模,各方都有责任,但真正搞竞赛的人极少,学习奥数或竞赛跟真正搞竞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也极容易被混淆。所以,还是升学的锅,跟竞赛关系也不大。
天赋是与生俱来的,零成本,但要证明它,要付出极高成本,这或许就是以公平为主旨的高考制度的瑕吧。
【 在 youyo 的大作中提到: 】
: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我关注的是竞赛是否能促进数学天赋的成长和充分发挥,是不是有因果关系。
: 竞赛能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竞赛高手相比普通孩子取得更高成就的几率显著更高,这很容易理解。但这些竞赛高手如果不花那么多时间去搞竞赛去解已知答案的题,是否会取得更高成就?这至少是有可能的。从这一点来考虑,中国竞赛的内卷可能是有害而非有益的。
: 学术成就是在成年阶段,但成长发育是在儿童青少年阶段,中国的竞赛恨不得从幼儿园抓起,绝非好事。从这一点来说,打击小幼阶段的校外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至于中学竞赛,可能是有好处,但系统化的校外培训反而模糊了人才天赋上的区别,也不是好事。
: ...................
--
FROM 223.71.245.*
对啊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至少把那些二刷三刷金牌的精力
: 省到科研去吧
:
--
FROM 223.7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