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育娃过程中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1)你说的对,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性,不能按照固化的方式教育;
2)这个道理,千百年来很多人都说过了,大家也都知道;
3)虽然标准差很大,但并不意味着均值没有参考价值;
4)每个人基于自己情况做出对自己最合适的选择;僵硬套数量标准的家庭,多半是完全不具备灵活教育能力的家庭;就好像贫困农村孩子,除了死磕高考,他们不知道如何有其他出路,虽然实际上是有的。
5)回到1),大道理是对的,但如果讨论就只是在大道理上,就没有讨论意义,不如说点具体的点;你说育娃要重视特殊性,但是发帖又追求讲一般性普世大道理了,这不太好。
【 在 ssteym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感觉有很多人,似乎都希望在育娃当中去寻找一般性的概率。比如说娃在多少岁的时
: 候应该干嘛,甚至都能定下具体的数量标准。
: 这跟我的实践经验相差甚远。我觉得每个娃都有太强的特殊性,同一对父母下的两个甚
: 至多个娃,他们的表现都会相差甚远。所以用一般性原则去指引教育,我认为是非常失
: 败的。学校是没有办法,学生多,学校只能采取标准化的一般性原则对孩子进行教育。
: 但对于家长来说就完全不同了。大部分家长都是只有两个孩子,甚至一个孩子。这么少
: 的孩子的情况下,你还不能对孩子对症下药,具体分析,还要去采取什么一般性的规律
: 来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郑渊洁。他的儿子和女儿就是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
: 他的儿子郑亚旗,就采取放任的方式,甚至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退学了。而他的女儿,
: 貌似学习成绩还不错,是一路正规教育上来的。郑渊洁的这种做法我觉得就很好,他没
: 有对孩子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培养成长,都是需要家长本身付诸心血和努力钻研的,并
: 不是说你随便拿一套专家的说辞,照着做就行了。刻舟求剑我认为就只能看运气了,看
: 书上的这套做法到底对不对孩子的脾气。如果碰上了,算你运气好,如果不对症,你家
: 孩子丫就惨了。
--
FROM 115.194.22.*
我觉得功夫和价值都在细节中吧,不然就成了心灵鸡汤类的文章。
关于“具体讲”,举个例子:
对于是否要搞奥数,“全面培养和鼓吹奥数”、“全面否定奥数”这两种主张我认为都是有偏颇的,但仅仅这样提出观点也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主张也很难给别人以务实的参考价值。不如讲讲具体的某种类型孩子,自己是怎样做的,目前是什么状态。这样的具体示例,不具有一般性意义,但他是真实的案例,可以作为别人参考分析的数据。我可能会讲自己家孩子:我们家孩子数学是优势学科,他的好朋友是参加课外奥数类辅导班的,他也乐衷于做好朋友提供的题目;但当我提出也给他报班时,他坚决反对,所以就没有参加这类培训,一直就是他和同学课余讨论,或者他有时找我讨论,或者我生活中遇到合适问题会提出题目给他思考,仅此而已。我对奥数的观点是:有价值,但是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孩子;不要一开始就把奥数当作升学手段,但培养孩子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并经常思考,总是有好处的。
--
我会喜欢这样子具体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能尝试提出一般性主张。但这个一般性主张严格来说是总结,是提炼,而不是最明确的原始观点。
【 在 ssteym 的大作中提到: 】
: 针对5
: 你说要具体讲。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有千千万,怎么具体展开啊。如果不能穷尽一切类型
: ,那不还是误人子弟吗?假设说我把孩子分成三类,然后有人往这三类往里套,结果自
: ...................
--
FROM 115.194.22.*
具体案例更容易,当然也就更多。
大道理更难,当然更少。当大道理被提出来时,他需要回答自己的合理性,和具体案例具体行动关联起来,才能形成指导意义。重视从道理到实践的连接,这个很重要。我并不是说你提这种道理没用,应该只讲具体案例;我可能更期待你在讲完大道理后,用具体案例来佐证和解释。
【 在 ssteym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也对。
: 但这种具体例子,我觉得本版应该有大把。有很多人会提出具体问题,然后再展开剖析
: 便是了。
: ...................
--
FROM 115.194.22.*
不太赞同这个观点,有点过于机械决定论的意思,争议点在于,这个观点隐含了一种这样的思想:一个事情是否有价值,一个人是否成功,具有某种绝对的、唯一的评价标准。
你说用“概率和期望”去看,似乎想表达的意思是:你的主张或许不完备,会有被反驳的地方,但那都是小概率事件,你主张就看期望值。
但是在计量体系中,不确定度的概念很重要,他决定了你主张可以用的范围。比如小孩身高多高算合理,确实有个均值,可以作为参考;但可能只有超出±2倍的标准差,才会被视作不正常。
实际问题要用复杂系统的观点去看。单个维度考察时已经需要考察不确定度,实际系统可能是一万个维度的考量,每个维度都进去一定不确定度,彼此还可能由相关性。
用大白话来讨论:一个人,在某个社会期待他的地方,10分满分完成任务;但是在其他地方,只有1-2分;这个教育算成功吗?
更具体的,爱因斯坦这么牛逼的人,应该算成功吧?但很显然爱因斯坦也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教育让全世界每个人都成为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 在 zyd 的大作中提到: 】
: 工业社会就是一台庞大的机器
: 人在社会上就是一个零件
: 不适合就会被淘汰
: 你这个觉悟都没有么
:
: 如何让一个零件最大概率成为一个优质零件
: 在社会需要的地方优秀的完成任务
: 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 教师是工程师
:
: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跳出这个范围
: 比买彩票的几率还低
:
: 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学会用概率和期望看世界
: 而不是臆想
--
FROM 115.1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