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分享一下关于天赋研究的阅读思考
确实,感觉天赋受多重因素影响,未必完全是先天赋能。
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平台资源,不会完全决定天赋,但都会对天赋的发展产生影响。
父母对孩子天赋能做的,也就是:发现,支持,引导,挖掘,促进。
有时想要更多,常常也是无能为力。
【 在 candysnow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到群里有家长问怎么发现孩子天赋,去年因为工作需要+自身兴趣,集中阅读过百余篇/部关于天赋研究的中外文献,很有意思。感觉有几个基本的点很重要。
: 一是关于天赋到底是不是“天生”的,即是先天固有不变的优势,还是后天环境中发展而来的特质,研究界莫衷一是,哪怕在生物学领域都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证据。特别是这还涉及到对天赋的定义问题。但至少给我的启发是:不要去贸然judge孩子在某个领域是不是有天赋,否则很容易以“没有天赋”的暗示限制住孩子本可以发展出来的优势,自信心对人潜力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
: 二是跟第一个问题有关的,之所以没法就天赋是否是“天生”的达成共识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天赋的评判往往跟成就表现也就是实际表现出的结果联系在一起。但成就跟天赋之间不是线性相关,这两者关系非常复杂,至今没研究明白。其中有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大白话来表述: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家俩姐弟学音乐,弟弟从娘胎里就受姐姐学音乐的环境影响,看起来更有音乐细胞,姐姐实际是个理工直女。这俩在同样的年龄面对同样的音乐练习时,如果其他外部因素一致,谁会更省心?看起来是弟弟——我起初也这么认为。但事实证明:不好说。这俩难点优势不一致,姐姐学习认知能力更强,练习时可以用这个能力去弥补“音乐细胞”本身的短板。历史上很多音乐家也是这样各有各的发展优势,有的是因为特别努力,有的是因为特别聪明,有的真是音乐世家熏陶出的“细胞”,而且成就都不相上下——但人们往往误以为“细胞”这个才算是“天赋”,认为这个才是成功关键。
: ...................
--
FROM 103.35.105.*
我以前听过一个讲座,说的就是如何处理长板和短板的关系,到底是扬长还是补短。
按那个老师的观点,需要看长板长到什么程度,短板短到什么结果。
如果长板足够长,能否Cover短板的不利影响,达成自己目标,那就坚定地去发展长板。
就像竞赛和综合这两条路。如果通过多次、长期的选拔测试,在竞赛圈子里稳定保持前1%,甚至千一、万一,以后有很大希望进国集国家队,那还说啥呢,全力攻竞赛啊!
前3%感觉也能冲一冲,说不定拿个银或者走个省队。5%以后,最多就奔个强基,竞赛没法考虑了。
这种就是只凭借长板就能混得不错的,那就没必要补短板了,因为补不补的都不会影响结果。
如果长板不够长,只是在10%左右甚至10之后,那没办法,木桶效应,决定最终结果的肯定是短板。
这种情况下,孩子天赋有限,拼不过顶尖娃,就只能尽量把短板补齐,造就尽量高的平均值,最后达成自己的结果。强基就是这条路。
以上这两种,都是已经高到拼天赋的程度。90%的孩子根本没得天赋可拼,就只能拼努力。
这就是拼综合,看裸考成绩。绝大部分人,都走在这条道路上……
【 在 siry3219 的大作中提到: 】
: 学习了
: 我的困惑就是如果家长根据经验判断出并不有天赋的方面,是应该拉短板呢,还是去发展长板,时间是有限的。
:
--
FROM 103.35.105.*
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哈哈。。。
孩子就像个泥团,父母每天捏吧他,念叨着你最好你最牛你懂事又努力,他真的会向着你期望的方向走,最终定型。
也有例外,有些天生油盐不进,念叨鼓励也没用。天性,随他去吧……
【 在 candysnow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信心和投入都非常重要
: 很多最后呈现出的天赋,这两种因素都占了很大成分
: 特别是信心,有一个理论认为You are what you believe。但很多人都会忽略信心的魔力,不仅孩子自己容易没信心,家长也容易对孩子没信心。但孩子的信心首先是来自于家长和老师
: ...................
--
FROM 103.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