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妈妈的最高职责,就是给孩子安全感,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
包容不等于不分是非。溺爱的问题不是爱,而是溺,没有教给孩子规则和是非。安全感的意思是,孩子要清楚做人的规则和社会的规则,明白遵守规则是为了自己好,同时也知道如果犯了错误,在父母这里可以得到理解和保护。一个人在世界上有情高于理的地方,就有安全感。遵守规则的动力,也来自于有这样美好的情。因为得到过别人无条件的爱,所以要遵守规则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共同维护世界的美好。
【 在 sym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有一句老话,慈母多败儿。
: 梦鸽给李衙内的安全感怕是太多了吧。
:
: ...................
--
FROM 115.171.22.*
安全感不等于安全,就像自信不依赖成功。安全感正是需要在不安全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比如恋爱就可能被抛弃,但不因此拒绝恋爱,这才叫安全感。铁饭碗永远不下岗,安全感就没用了。一个人的安全感是用来应付人生的逆境的,有安全感才能抗压,积极乐观迎接挑战,不怕失败死无葬身之地,也相信努力一定会克服困难。这种感觉需要在孩童时建立,因为孩童遇到的挫折,真的是通过父母支持就可以化解的。这种体验能给人以勇气,面对成人世界中可能能解决也可能无法解决的那些挑战,而不会直接逃避或放弃。
【 在 littleblack 的大作中提到: 】
: 安全感不是随时随地必须有的,有的时候还必须得有点不安全感。
: 如果一个人随时随地都感到安全,那离倒霉出事甚至嗝屁也就不远了。。。
:
--
FROM 115.171.22.*
人的安全感需要建立在规则上。一个人感觉世界没有规则,或者不了解社会和他人的规则,恰恰是最没安全感的。溺爱的父母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设立规则和边界,孩子任性胡闹其实也是在探索这个边界。因为没有边界并不幸福,反而会慌乱,这是人的理性要求的。也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分别。
【 在 www1366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不一回事?
: 梦鸽给李天一的安全感不够?
: 对他娇宠不是也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
: ...................
--
FROM 115.171.22.*
如果挽救就是包容,那监狱也很包容。情感关系的包容是指,把事情和人分开看待,孩子犯了错并不会降低父母的评价,也不会失去父母的爱,而只需要改正行为本身。这种纠正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自身利益,而非外界的喜好。即使没有改正,比如玩手机,只会承受犯错本身的后果,比如近视和学习下降,并不会受到人为的惩罚,比如人格侮辱或者生活虐待。如果能觉察到教育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而不是父母的利益,那父母就不会愤怒,只会焦急。只有自己受到伤害才会愤怒。比如急诊医生抢救患者都很焦急,但患者不配合抢救医生不会愤怒,除非是自己家人。这就能看出利益相关的影响了。包容的前提就是觉察到愤怒是因为自己,不是因为对方不好。
【 在 dcdc1979 的大作中提到: 】
: 啥叫包容?我觉得孩子无论犯多少次错误、犯多严重的错我都不放弃帮助他、挽救他,这才是包容
: 不严加管教,不是包容,是纵容
--
FROM 115.171.22.*
严格和理解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严格的态度往往就是不理解人与人不同,和人性脆弱的一面。除了违法和威胁生命的原则,其实没有什么原则是必须严格的。父母当然有责任坚持教给孩子正确观念和良好习惯,但耐心的态度比严格的态度更合适。耐心代表持之以恒的帮助,而严格意味着达不到可能有惩罚。
【 在 omec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起码我没有任何怨气啊,只是感觉你的观点有点问题。
: 和孩子的信任,和平时管理是否严苛没有必然关系的,甚至是偶尔打过孩子,也不一定就不被孩子信任。
: 有原则,多沟通,能理解,多陪伴,这些才更能增进信任吧。
--
FROM 115.171.22.*
安全感不是对现实的判断,而是对自身性质和世界性质的判断。安全感源于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外界也有足够的善意。现实的挫折会削弱但不会颠覆安全感,类似一个人拉肚子不会认为自己马上要死。但疑病症拉肚子可能马上想到肠癌,再想到自己的食物被人投毒,这就是没有安全感。不是拉肚子本身很危险,而是以往的经验,让他认为自己的身体不健康,外界很多人要害他。这个例子是夸张的,但普通人的安全感也是如此。从小一直被人说干啥啥不行,考试没考好只会被骂又懒又笨,没人能帮忙有效提高成绩,这样长大后面对其他问题也会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外界也没有有效帮助。即使困难实际上很容易解决,但因为缺乏安全感就会失去勇气和创造力,所谓习得性无助。
【 在 littleblack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安全感不等于安全的感觉,也不等于感到安全,明白了
: 那安全感等于啥来着?
:
--
FROM 115.171.22.*
“ 安全感源于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外界也有足够的善意。”
说白了就是经常体验到靠自己的能力和外界的帮助能解决困难,就能建立安全感。每次迈步都被人绊倒,谁能有安全感?
【 在 littleblack 的大作中提到: 】
: 能否不用举例而是定义的方式解释一下?
:
--
FROM 115.171.22.*
惩罚只能在其他方式无法替代时使用。惩罚只能出于帮助人进步的目的,而不能为了惩罚者自己发泄情绪。惩罚只能惩罚故意犯错,而不能惩罚能力不足或无心之失。惩罚只能通过和行为有因果性的方式,比如不写作业就罚多写一遍,超时玩游戏罚取消第二天游戏时间。不能不写作业就不给饭吃,玩游戏就罚站。惩罚的目的是让人体会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展示父母任意的权力和愤怒。
【 在 omec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教育的过程中,“惩罚”是必须的。惩罚的方式很多种,这个就看自己家情况和自己的孩子状况了。
: 想获得孩子的信任,个人感觉还是要平和和孩子多交流,要靠平时的点滴来获得信任的。
--
FROM 115.171.22.*
咋建立和源于啥是一回事啊。孩子出生时是没有能力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了能力,但过程会有挫折。教育者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办法,并及时给予理解和支持,人就会感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也会获得需要的帮助。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就建立了安全感。安全感就是信心,对自己能力和世界善意的信心,特别是后者。这个信心不是对现实的客观感觉,而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下的判断。相同条件下,有人有安全感,有人没有,不是因为他们现在和未来结果不同,也不是一个人的感觉对一个人的感觉错,而是因为他们过去的经验不同。
感受是观念而非现实真相引起的,首先要明白这一点。所以很多人批评别人没有安全感是错误的,有没有安全感不取决于实际是否安全,只取决于过去形成的观念。不同人感觉不同是合理的,安全感并没有一个客观准则。
【 在 littleblack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是问安全感源于啥,也不是问安全感咋建立的,我是问安全感是啥
: 你这说了半天,我咋觉得就是安全的感觉呢?
:
--
FROM 115.171.22.*
为什么?父母只是一个身份,背后不同人的观念和行为截然不同的。一个杀人犯生了孩子,和一个圣人君子生了孩子,教育观念和手段还是原来人格的风格。并没有统一的“父母”群体,就像没有统一的老师、学生、官员一样。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把父母的安全感杀了个精光
:
--
FROM 115.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