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哎 发现父母有全职的或者培训班上的多的孩子确实成绩好很多
没有课外班所以更有精力学校内啊
【 在 jialilu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们学校真是太卷了
: 我家什么课外班都没上,英语零基础 ,但每次小考都成绩很好,真是感谢我们学校相对宽松的环境~~
--
FROM 117.151.74.*
你想多了,就中国整个范围看能全职鸡娃已经胜过大部分人了。
妈妈全职和女儿要不要全职一点关系也没有,能有机会考虑是否全职已经说明问题了。
其实就是个选择权的问题,学得好可以选择赚钱也可以选择鸡娃。
学不好就没得选择了。
我印象中朗朗的爸爸是不是全职陪他练琴?
【 在 zzw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作为女性,全职过,但是不是为了鸡娃是因为家里没人看,我觉得如果是女孩的话我自己特别不能逻辑自洽,我全职了培养娃,然后娃长大干啥?我给娃立的目标为啥不能是我自己的目标,我好好学习然后现在全职鸡娃,娃不能长大了重复这个路吧,不重复的话那我自己为啥要走这条路,怎么想都不得劲
:
--
修改:Itsraining FROM 117.151.74.*
FROM 117.151.74.*
以下为复制粘贴的,你是不是约等于担心朗朗会觉得反正练琴就是为了鸡娃,以后长大了也辞职鸡娃学琴。
他爸爸是文工团的乐手,却辞职管他学琴。
———
1993年,为了照顾朗朗方便学琴,朗朗的父亲毅然辞去了令人羡慕在沈阳的工作,父子俩在北京丰台区租了一间房子,节衣缩食,拜师学琴。那段时期是朗朗最为艰辛的日子。父子俩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弹琴之外,胡朗很少下楼,他唯一的游戏就是在地毯上玩,屋子里铺了一块地毯,弹累了,朗朗就往地毯上一倒,打滚,一个人打滚到觉得没意思,就拉着父亲一块打滚。父亲每天扮演多种角色,保姆、教师、玩的伙伴。常常是父亲正在做饭时.发现儿子弹得不对,就过来跟儿子一块“抠”,不等抠完一个曲子,忽然闻到一股糊味传进来,他惊呼一声,跑进厨房,炉子上的饭已经冒烟了……
【 在 zzw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作为女性,全职过,但是不是为了鸡娃是因为家里没人看,我觉得如果是女孩的话我自己特别不能逻辑自洽,我全职了培养娃,然后娃长大干啥?我给娃立的目标为啥不能是我自己的目标,我好好学习然后现在全职鸡娃,娃不能长大了重复这个路吧,不重复的话那我自己为啥要走这条路,怎么想都不得劲
:
--
修改:Itsraining FROM 117.151.74.*
FROM 117.151.74.*
但他们学校招生简章写收管乐特长生,为什么收了他这个钢琴特长生我也不清楚。
【 在 windows2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就是专业路线了
: 专业路线也不是单指以后打算念音乐学院,靠特长当敲门砖进牛校也算一条路径。
: 奥赛的同理,搞奥s的也没几个真想去数学系搞数学的,大部分是靠特长拿门票的。
: ...................
--
FROM 117.151.74.*
朗朗爸爸是文工团的二胡演奏员!是专业的人!
【 在 zzw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郎朗的爸爸就是个音乐爱好者,会一种乐器完了哪一种,大概票友级别,他爸爸就是因为时代原因没有机会专门学乐器成为职业音乐人,所以投注在了郎朗身上我,我觉得这个逻辑是通的;如果现在鸡娃的就是让女娃考个好大学,然后娃妈自己也是考了好大学,那是让娃重复自己路的意思?如果是的话,也行,有点类似国外很多高学历妈妈的路径,考好大学结婚对象阶层可能不同吧。如果娃妈不想让女娃重复自己的路径,那娃妈自己为了鸡娃不工作的逻辑有点不通,如果别的原因当然不存在这种问题
:
--
FROM 117.151.74.*
妈妈全职鸡娃,不论男娃女娃都是为了孩子将来有选择权,至于他们怎么选择是他们自由。
只是他们妈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了鸡娃,比如那个靠音乐特长进名校的,妈妈985毕业,爸爸会赚,家里一台斯坦威的三角琴。
【 在 zzw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郎朗的爸爸是因为时代原因没有机会成为顶尖的音乐人,所以投注在了郎朗身上我,我觉得这个逻辑是通的;如果现在鸡娃的就是让女娃考个好大学,然后娃妈自己也是考了好大学,那是让娃重复自己路的意思?如果是的话,也行,有点类似国外很多高学历妈妈的路径,考好大学结婚对象阶层可能不同吧。如果娃妈不想让女娃重复自己的路径,那娃妈自己为了鸡娃不工作的逻辑有点不通,如果别的原因当然不存在这种问题
:
--
修改:Itsraining FROM 117.151.74.*
FROM 117.151.74.*
因为你非要符合逻辑,但生活也不是全都在逻辑范围内发展。
人更多的是按现有条件发展,现在她有良好的家境,她觉得她娃耐鸡,鸡娃更符合她兴趣呢?
至于她孩子将来的兴趣是不是鸡娃,这也不在她掌控的范围内啊。
【 在 zzw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你下个贴,是我记得不准确,他爸爸是文工团的,但在那个年代一个地方文工团离顶尖音乐人差的太远了;我记得他爸爸就是没有受过特别好的职业训练,按个年代顶尖音乐人是类似吕思清这种,他爸爸没有机会走上吕思清这种路,所以投注在了郎朗身上。
: 现在这个年代,如果某个妈妈也有类似因为时代原因家境原因而投注在下一代身上,这个逻辑是通的;但如果一个好大学妈妈因为鸡娃全职,然后鸡娃目标也就是上好大学,那是为了在大学找老公还是为了好就业,后者逻辑就怪怪的,娃妈自己怎么不好好就业的。
: 不过在国外很多就是这样,高学历妈妈上大学找高阶层老公,生娃就全职带娃,高学历价值主要体现在找老公和教育娃身上,并不体现在职场上,但目前中国环境还不是这样吧
: ...................
--
FROM 117.151.74.*
走专业的话天赋太重要了,而且前期每天两个小时练琴也嫌少了。好像高年级才开始每天四小时。
【 在 loisa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只能是,他想走专业,结果没走成…
--
FROM 117.151.74.*
她妈妈根本没要求后代以后必须怎么样,只是在她能力范围内扩展孩子将来的可能性。
而且不是说全职就行,而是鸡血式的全职。
【 在 zzw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是有选择权,再说想干涉也干涉不了,只不过自己对后代的预期和自己对自己的预期如此不同,就感觉不太自洽
:
--
FROM 117.151.74.*
逻辑是努力为了读大学和就业吗?是为了把生活过好吧?
只是为了读大学和就业,那目标有点狭隘。
毕竟读大学和就业也是为了生活好,现在她妈妈至少经济目标达到了。
【 在 zzw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本来就是说不符合逻辑啊,其他的我也没说别的啊
:
--
修改:Itsraining FROM 117.151.74.*
FROM 117.1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