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初一开始学京剧能学成啥样
能学成票友吃不了这碗饭
--
FROM 114.253.37.*
所以赵燕侠上座是有原因的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pumc 的大作中提到: 】
: 流行歌曲用的是正常语调和语气,另外会有最动听的几句,很容易就会听懂,京剧则不同,非正常的语调和语气,用的是古文语,不容易听懂.用正常语调和语气的样板戏,就很容易听懂
--
FROM 114.253.37.*
其实去剧场两边都有显示屏出字幕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pumc 的大作中提到: 】
: 满清入关后形成的京腔,戏词根源于传统文学,属于文言文了,随便找个知名的京剧,感觉好像结合和宋词元曲等传统文学.
: 普通人真要去剧场欣赏京剧,应该先把剧词看懂了再去听才行,不然咿咿呀呀的也不知道唱的是啥,文革改良的样板戏不用
--
FROM 114.253.37.*
湖广音中州韵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wang77 的大作中提到: 】
: 弱弱问一下,我觉得他唱的还不是普通话,京剧是哪里的方言?
--
FROM 114.253.37.*
主要是五音不全没法学,而且北京的孩子也吃不了这个苦了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pumc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娃幼儿园最后一年下开始学京剧,在北京还算比较正规的幼儿京剧培训机构,上午半天练功,下午半天练唱,京剧有表演的成分在里面,和中国舞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一年级末就不学了,嗓音不行,学了小花脸以说为主,但是偶尔也学点老生,一唱就跑调,特别伤自尊,就放弃不学了。
: 京剧这个行当太过于传统,反过来复过去就那几个剧,唱词非白话,大部分人听不懂,跟天书一样,能听懂的也就是几个样板戏,不能与时俱进,创新不足,没前途也就正常了
--
FROM 114.253.37.*
这是实话,首先待遇不行,其次这行还得是有家学才能干,家里没干这个的受排挤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xiaohua1 的大作中提到: 】
: 手眼身步法,京剧演员的气质都特别好,我闺女学了三年中国舞,学校上了几节京剧课,一对比,发现京剧的表现力比普通舞蹈强太多,学成啥样看你们的目标了,作为业余爱好,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可以多练练,练出点成就感来。专业的话,一句唱词都得学几个月。
: 我闺女也喜欢京剧,带她拍了一套京剧写真,又去长安大戏院现场看了《锁麟囊》和《霸王别姬》,看完戏出来一老太太问她看懂了吗,我们说能看懂一些,孩子挺喜欢。老太太说喜欢可以,千万别当职业,没前途。
--
FROM 114.253.37.*
因为就那几个卖座啊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wang77 的大作中提到: 】
: 演来演去就那几个剧目和世代严重脱节
--
FROM 114.253.37.*
娱乐活动多了,京剧已经不是60年以前的地位了,不过我挺喜欢听戏,就是演员水平问题太大了,一辈不如一杯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pumc 的大作中提到: 】
: 京剧没落是时代发展造成的,没有喜欢看戏的人群是主因
--
FROM 114.253.37.*
这是一方面,而且还不是主要原因,体制问题比较大,于魁智一贴系准满,这要解放前他靠卖票就挣钱了,现在也不允许他四处跑,各地院团水平也不行,全是电视戏迷。你把孩子送去学了,自己却对戏一点兴趣没有,也挺有意思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pumc 的大作中提到: 】
: 受众人群少了,优秀的天分高的人才自然就不会往没落的行当去集中,演员水平整体水平自然就下降
--
FROM 114.253.37.*
除了样板戏还听过别的京剧么,样板戏前阵子北京没少演出,乌豆,芦荡火种这种北院当年名角的戏也上演了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pumc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对样板戏感兴趣,如果样板戏也可以称为京剧的话
: 送孩子去学京剧,是看中京剧既有类似舞蹈的基本功,也有戏剧表演的表演学习,一个京剧全部搞定,不很好吗?
: 我娃京剧学到2年级,4年级上转到中国舞,软开很容易,基本上无缝链接.中国舞都学了了快2年了
--
FROM 114.2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