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中考语文阅读的问题
同样的感觉。
大量阅读的确是好事,但是效率太低。就如同学数学大量刷题但是不总结规律一样。
另外需要明确大量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1.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2. 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3. 学习各种文学表现手法,宏观上小说整体构思,微观上细节的描写。
以上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相关文学评论,历史背景介绍,文学写作技巧来获得。
阅读可以理解为通过文字逆向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实也可以考虑正向的阅读,即先通过阅读一些评论,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再阅读作品,分析作者怎么通过文字来表达上述东西。
大量阅读就好比普通观众看电视剧或者电影。如果不从一个正向角度去看,永远拍不出电影。
而正向的思路就好比拉片。一帧一帧的给你分析导演这个场景想表达什么东西,某些道具的摆放的含义。
【 在 gohibo (ultimate concern) 的大作中提到: 】
: 教育部推荐书目都是考试内容,有没有大咖归纳一下考点,比如西游记,考啥,然后把考点记住,就可以免去读大部头书的苦恼了。我个人认为,大部分书都没有读的必要,浪费时间,入股想读书,可以读读短片散文心灵鸡汤之类的,可能更有利于写作。
: 那些鸿篇巨著,比如复活,读了能有啥作用呢?要知道,整个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极为繁重,都放到语文上,其他科目就不要想了。
--
修改:SlO FROM 124.64.17.*
FROM 124.64.17.*
好不好,因人而异。但是效率高。
前几天看B站上拉片肖申克的救赎,出了好几集,其中一集就只讲red三次假释面谈的情节中光线的运用。面试人物的座次,red的面部表情,还有背景分析。
培养语感的目的是啥?不就是阅读理解和写作吗?
阅读理解如同看电影分析人物,导演要表达的东西
写作就是自己拍电影。
没有刻意的训练,只是大量阅读,真的就如同大量看电影一样,也就看个热闹。
通过各种评论有选择的阅读原作,效率才高。
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一部书里边有些是花精力写的,有些则是纯粹灌水凑字数的。只不过比例不同罢了。耗时越长的著作,灌水部分比例越少。
【 在 carrotjenny (辛勤养猪的日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读评论,再看原著,这样先入为主,真的好吗?
: 正向阅读,对指导老师的要求更高
: 大量阅读,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培养语感吧
: ...................
--
修改:SlO FROM 124.64.17.*
FROM 124.64.17.*
2问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如果看过一些相关评论,可能就有很多现成的答案。
例如旧社会各种人物的描写,反映当时人们思想的保守,对新思想的抵触,阶级的剥削压迫等。
如果不提标准答案中的民俗,就没有分。那我也没话可说。
【 在 carrotjenny (辛勤养猪的日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看这次海淀初一期中语文的一道简答题,基于三味书屋
: 读完三味书屋后,请(1)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或者(2)横向比较朝花夕拾各章节,从某个角度(我自己理解的)谈谈感受
: 标准答案:
: ...................
--
FROM 124.64.17.*
正好适合看评论啊。评论就是从各种角度解读作品。
评论一般都是先说观点,然后再列出来原作中的几个例子。
【 在 carrotjenny (辛勤养猪的日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民俗只是一个角度
: 任何角度,只要能自己说的有道理,就得分
--
FROM 124.64.17.*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红学那么多专家著作,相互矛盾的多了去了。你说哪个是高质量的?
只要你觉得某一篇评论提出的观点有相关论据支撑就可以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我看网上拉片的作者也就是二三十岁的电影爱好者,水平肯定比不了大导演。他们的拉片视频,是不是高质量的评论不好说。但是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能学到东西,就行了。
【 在 carrotjenny (辛勤养猪的日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家长没有能力找到高质量的评论
--
FROM 124.64.17.*
阅读文字,可以理解为古人在表现手法匮乏的年代的一种传递思想的手段。
近一百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种技术层出不穷,声音、图像、视频都可以用来表达传递思想。不一定非得要文字。文字阅读要有,但已经不是全部。老学究们死抱着大量阅读不放,食古不化。
如果把阅读看成跟看电视,看电影一样的东西,就好理解如何看待精读和泛读。
泛读就好比看肥皂剧,娱乐大片。例如看一些网文,武侠小说等。
精读就好比看经典影视,拉片。剧情的设计,分镜头的设计,一幕一幕的分析拍摄角度,灯光运用,人物的走位等。然后自己尝试拍片(写作文)。反映到阅读上就好比阅读经典文章,研究分析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然后设身处境思考,如果换成自己写,应当如何表达。
【 在 snailfly88 (snailfly88) 的大作中提到: 】
: 读书不是分精读和泛读么。泛读不算读?我觉得泛读挺好,容易保持兴趣。
: 精读枯燥,提高能力更有好处。
: 史记可能在你的精读范围内,但是对普通人其实不需要精读。
: ...................
--
FROM 124.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