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我的名字叫红》的名字欺骗,这其实一部哲理小说,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帕慕克谈艺录”,因为小说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本青多年前只看了个一个开头,只看到时间和第一章,以为这是部虚张声势的庸作,就放弃了它,大家不要学本青)
1.针对艺术家群体的:
怎么判断一个艺术家的水平?区别艺术家水平的是什么?一个艺术家该不该有自己的风格和隐形签名?艺术家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动机进行艺术创作?……
2.针对传统与创新的:
作者虚构了两种风格的绘画,一种是中国经蒙古-波斯传入奥斯曼的风格,在小说中这属于是“传统”画法,一百年来,奥斯曼的细密画家一直以奉这种风格为“正统”。但改变来自一次“姨父大人”对威尼斯的拜访(作者对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都很有深意,故事发生于1591年,这年是YSL历千年,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末期,而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正是意大利),“姨父大人”在威尼斯的宫廷看到了一种新风格、新画法——法兰克画法,他们用透视画法来画人物肖像,注重阴影和细节,甚至是“不完美”,实现了每幅肖像的个性化(本青以为典型代表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于是衍生出了下面的次问题:
①学习、模仿新趋势会不会有损我们的传统
②一个艺术家该不该因为君王的权威、金钱的左右、世界的趋势等改变自己奉献一生培养起来的风格(书中的细密画家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风格、画法、画艺理论都将被淘汰,而法兰克风格将浩浩荡荡,成为世界不可阻挡的趋势)
3.YSLZJ跟先进艺术观念的冲突
(只有在文艺作品中我们才能深刻感觉到我们跟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同,此时我们才意识到,他们都是ZJ国家)
①YSLJ反对绘画,尤其反对肖像画,认为绘画是对教Y的违背,是对信仰的亵渎
②创造是真主(上帝)的权利还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作者应用的是尼采的“巨人观”
……
看本青列的问题大家就知道,如果作者单单把它处理成一部哲理小说,那将非常无聊,没有人会关注。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在这些无聊的哲理问题之上,帕慕克给它套上一个通俗文学——推理小说的叙事框架,来保持叙事动力和叙事张力。
《我的名字叫红》确实震撼,帕慕克确实是大师!本青判断一个作家是不是大师的标准很简单:他有自己完整的故事世界体系,不抄袭也不低劣的模仿。
大师的体现还在于结尾,因为君主的改变,君主的口味也发生了改变,奥斯曼没能留住任何一种风格,而是彻底的抛弃了绘画,就连对风格的争议都成了浪漫的回忆,多年后的他们,忘记了站在那个十字路口,他们曾试图用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
PS:《我的名字叫红》如此牛叉,为什么《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就不行?
根本原因还是源自于帕慕克的出身,帕慕克出身于土耳其上层家庭,跟《我的名字叫红》一样,他前期的作品完全不涉及社会底层人民,那是他不擅长、不了解的领域,晚期他试图去挑战自己,《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就是他的尝试,事实证明,他确实不行,他完全不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所以尽管他花了大量时间去处理这不小说,依然写的浮皮潦草,不能让读者共情!
※ 修改:·Talker2020 于 Nov 16 14:22:55 2025 修改本文·[FROM: 111.196.134.*]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mysmth.net·[FROM: 111.196.134.*]
修改:Talker2020 FROM 111.196.134.*
FROM 111.19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