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被包装成终极解放,结果却是“越是成为自己,越是害怕自我迷失。”——齐泽克《享乐与虚无》
一、核心悖论:强制自由下的焦虑
1. “做自己”成为意识形态指令:
当代社会(尤其是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将“做自己”包装成一种强制性的自由和终极解放目标。它被宣传为摆脱社会束缚、实现真实性的唯一路径。
社交媒体、广告、自助产业不断强化这一信息:“忠于自我”、“活出真我”、“找到你自己”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范,甚至是一种道德要求。
2. “成为自己”的不可承受之重:
齐泽克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预先存在、固定不变、等待被发现的“真我”。拉康精神分析指出,“自我”本质上是一个幻象,是在符号秩序(语言、社会规范)中被构建起来的,且永远处于不稳定和分裂状态。
当社会命令你“成为自己”时,它实际上是在要求你去创造一个连贯、稳定、独特的“自我”。但这个任务本身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自我”并非一个可以完全掌控和定义的实体。
3. “害怕自我迷失”的根源:
(1)强迫性自我监控: “做自己”的指令迫使个体陷入持续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估:“我现在是真实的自己吗?”“我的选择是否忠于自我?”“我够不够独特?”这种不断的监控本身异化了个体,使其与真实的体验疏离。
(2)选择的暴政与责任恐惧:如果“成为自己”意味着完全的自由选择,那么每一个选择都变得无比沉重。个体必须为自己的身份、人生道路、价值观负全责。这种无限的选择自由和随之而来的绝对责任,正是焦虑的根源(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害怕“选错”了“自己”,害怕“迷失”在众多可能性中。
(3)对“真我”缺失的恐惧:个体在孜孜不倦地挖掘和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一个可怕的洞见:那个核心的、本真的“真我”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它是一片流动、矛盾、无法被完全捕捉的混沌。这种对“内在空洞”的觉察,就是最深层的“自我迷失”的恐惧。
(4)符号性暴力的内化:“做自己”的指令看似解放,实则是一种更隐蔽的符号性暴力。它把社会规范(要求你成为独特、成功、有明确身份的个体)内化为个人欲望和追求。当你狂热地追求“成为自己”时,你恰恰是在最彻底地执行社会对你的要求。对这种内化的觉察,也会带来迷失感——我的欲望究竟是我自己的,还是被植入的?
--
FROM 112.22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