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懂点经济学”,因为任何选择、权衡或决策都是对经济学的应用,只是人们往往把经济学想象得过于高屋建瓴,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比如最基本的应该是在小学二三年级数学课上就会教的,如何安排各项家务(或不同任务)使总消耗(等待)时间最短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优化局部生产效率、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产出的思维。当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做这类“数学”题目时,他其实已经开始用经济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了。
又如,中学地理会讲授自然资源的分布,并且初步涉及到区位、产业等概念。题目会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发展某些产业所具备的优势或劣势,这其实也是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在分析比较优势,只是在载体上呈现为“地理”。
再如,近年来高考志愿选择是非常热门的话题,显然大家并不是单纯按兴趣给孩子报考志愿,而是高度关注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收入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基于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学思维,因为投入的成本是类似的(都是投入四年时间),但潜在的收益(职业发展与收入)则差异巨大,只是在载体上呈现为“志愿填报”。
再如,从2023年以后,尽管本科毕业生数量还在增长,但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人数出现转折,已经开始下降。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三年前本科毕业就能得到的工作机会,在研究生毕业时反而拿不到了”,无论是真是假,从数据上看许多人确实放弃了继续升学的选择。这其实又涉及到经济学中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概念,只是在载体上呈现为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的抉择。
做“数学题目”和“地理题目”这样的小场景也好,纠结“高考填报志愿”和“就业还是升学”这样的重要抉择也罢,其实所有的涉及到选择、权衡和决策的环节,都会用到经济学原理,而相关实践显然已经在各年龄层普遍发生。
所以,其实所有人都“懂点经济学”,否则他们就无法做生活中的各项选择与决策了。只是人们往往只是根据经验朴素地建立了相关认知,并没有系统性的方法论,也没有把前面举例的那些“载体”和经济学联系起来。并且人们往往有一个固有印象,那就是认为经济学就是高屋建瓴的,并非平民百姓需要关注,而是高层次才需要考虑的东西。进一步地,“经济学家”,就非常类似“国师”的新头衔。
出于对这种固有印象的迎合、出于对关注的需求,许多人就会打着经济学家(一些其实是自封的)的名义发表各种各样的“预言”,而很多“预言”自然是没有兑现——实际上经济学的重点并不是像算卦那样预测未来,而在于提供一个框架,试图系统性地、有逻辑地解释人们的行为,在有说服力地解释现实的基础上,再略微进行展开,以便于更有效地决策,而不是直接输出“预言”。
自己“用不上”,“本该能用上”的“国师”还老是“预测不准”,人们当然会朴素地认为:经济学没有用。但是关于这一点无需做反驳,因为人们其实是懂经济学的。
其实,经济学思维根植于人性,或者可以说它就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在选择与决策中人们永远有充分的动机让自己少吃亏、多受益——这一点从还没有产生“经济学”这个词的时代就已经是事实了。
--
FROM 123.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