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说下王阳明
那些呀,
不值一提
你们还感伤上了
我是着急
擦!
还有啥ID灌水
刚找熊熊借id
一说,
也不问原由
就同意借我那种
这些才是让我幸福得事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想帮你不知道咋帮你,我和s6一样,对你都充满了感伤
:
--
FROM 114.254.0.*
之前五十班那个跟你对话很多
才情很多得女士
去哪了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只看看诗,其他内容看了眼睛疼
--
FROM 114.254.0.*
中国哲学和语言的特点就是不清不楚,模模糊糊,含蓄而不明确,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这固然是有益于作者的一种创作方法,但却给后人造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中国文化自古是尚古的,这也使得我们的哲学始终拘泥于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古籍之中,没有多大的发展。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很杂乱,原因在于,王阳明本人并无完整著作来阐述,而且他拒绝就自己的思想做透彻解读,他认为良知的方法,不能轻易泄露,因为世人会简单理解和误用。王阳明去世后,他的弟子各执一词,加重了这种混乱。王阳明生前给他的弟子留下有名的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以理解为,世界本无善恶,善恶都是人自己设定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只要动用了意识去观看世界,人的观察中,就一定带有了善恶观念。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平常所感受到的善与恶,未必发自良知。比如,有的人数十年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知识体系陈旧,观念落后,看到任何新的观念,都会自然排斥。这实际是他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在作怪,一个被固有观念控制的人,表现就是心态和思想不开放,价值角度单一和偏激。用阳明心学来讲,就是他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第三句话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发动自己的良知?阳明提出的方案是,从每件小事做起,革除私欲,日久天长,良知自现。王阳明对私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棵草,如果总想长成树,这就是私欲,如果是努力做一颗草,就不是私欲。但人比草木复杂,如何识别人的私欲?阳明学说里没有明确标准,它只是一种个人的心理体验。所以,对阳明学说的一种常见理解是:只要人发自内心想做的,就是人在顺应天理,就不是私欲,反之去做不想做的事,就是人违反了自然给自己的指引,就属于私欲了。因为人和草木一样,也是大自然的物种。总而言之,私欲和良知的区别,到底标准在哪里?阳明先生把它作为秘密并未明示。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指在良知指引下,把所善之事贯彻执行,把所恶之事坚决去除和抵制。这就是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良知。
: 所以,在阳明先生去世后,四句教里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阳明学说里的难点问题,导致阳明的弟子分为了几派,观点不一。至今缺乏统一认识。
--
FROM 123.115.212.*
好吧,你没事就行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些呀,
: 不值一提
: 你们还感伤上了
: ...................
--
FROM 124.17.26.*
一直在啊,最近去外地玩去了吧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之前五十班那个跟你对话很多
: 才情很多得女士
: 去哪了
--
FROM 124.17.26.*
哪个id,我咋没看出来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直在啊,最近去外地玩去了吧
:
--
FROM 114.254.0.*
跟你借id
借不借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吧,你没事就行
--
FROM 114.254.0.*
没换id啊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哪个id,我咋没看出来
: :
--
FROM 124.17.26.*
贵老公学识渊博。
王阳明我只看懂了知行合一。
--
FROM 123.246.178.*
当然借,但是我没有id给你用啊,我现在自己能用的就这个id了。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跟你借id
: 借不借
--
FROM 124.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