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不是中医好或者西医好,而是大夫好。
或者,我自己就经历过:“北京中医院,三天内挂两个号,都是知名专家。”
诊断,开药,都不一样。
另外,比较狡猾的会说:“你这个下次还找张大夫看吧,他看就可以。。。”
当时,我们的西医,也有类似的情况:“儿童医院的专家,诊断也不一致,最后开药都是-头孢。。。”
后来,找了陈贤南,他说:孩子好了,不用输液了。。。。
【 在 fadels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先把论文找出来
--
FROM 218.30.113.*
家里媳妇买了,说要学习中医。
我说,即使学习中医的孩子,也是学过生物学的,你先补补吧。
她们省的孩子。。。以前是不学的。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药要上市
: 一是要做毒性实验二是小规模对比试验 三是大规模随机双盲对比试验
: 中药吃了这么多年 至少可以说毒性不大 这是中药有价值的地方
: ...................
--
FROM 218.30.113.*
或者说,这个是典型的理工科思维。
我觉得哲学上的“概念”不同于数理化的“定义”。
定义往往骗绝对的形式逻辑,而哲学的“概念”,是需要去语言环境中“阐释”的。
不同的阐释,如果能够“自圆其说”,逻辑严谨,就是一个伟大的理论。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人都是觉得自己心中朦朦胧胧的概念定义是普适的
: 其实每个人对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 大部分人自己也说不出自己所用的概念定义
: ...................
--
FROM 218.30.113.*
哎,确实挺悲哀的。
我觉得如果能足够的证明:“行不通”,也是挺好的。
很想了解日本是怎么处理:“汉方药”的,将来老了,我想去买些书看看。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有很多人在做中医科学化的事情
: 但是人体很复杂 很难的
: 比如要分析六味地黄丸哪个元素起作用
: ...................
--
FROM 218.30.113.*
她数学系的,她知道,就是不愿意承认,女人嘛。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记得有个国外大学校长说过
: 双盲随机对比试验是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核心
: 可惜我们的学生包括一些博士
: ...................
--
FROM 218.30.113.*
都好过。
适度消炎后,不发烧就扛着,增强抵抗力;
长久咳嗽,去看看中医,开几副药,脱敏;
【 在 fadels 的大作中提到: 】
: 哪个把你吃好了呢
--
FROM 218.30.113.*
另外,“中哲”和“西哲”之辩,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大部分中哲也读康德,黑格尔,用西哲的方法,结构中古古典经典。
但是中哲们的那份儿自信,我有些受不了。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记得有个国外大学校长说过
: 双盲随机对比试验是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核心
: 可惜我们的学生包括一些博士
: ...................
--
FROM 218.30.113.*
惭愧,“置信区间”即使错误的,我也已经回送给老师们了,哈哈。
一些高校老师被体制束缚,一些权威专家被利益绑架,不在少数。
都不想去改革。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数学系的人学了好几次统计也不懂
: 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与思想
: 国内的教育只能培养一点照葫芦画瓢的简单计算能力
: ...................
--
FROM 218.30.113.*
嗯,尤其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解读。
或者直接把阳明和康德对等,我觉得倒是没那么高。
毕竟,著述摆在那里呢。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比较有名的几个学者都是用康德的思想去整理中哲的结构吧
: 比如牟宗三 李泽厚等
--
FROM 218.30.113.*
我一个高中小师妹去了北大口腔,给娃看牙,曾经吃过一次饭,后来联系不上了。。。
【 在 bairuo 的大作中提到: 】
: 特别喜欢北医洗牙的年轻小大夫。我看着她,她看着我。不时拿棉花蘸蘸我嘴角溢出的哈啦子。
--
FROM 218.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