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大才,紧跟时代潮流啊,审美AI化?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这一章里,我们试着把抽象的批评和具体的操作结合起来,把“机制批判”转化为“机制设计”。我们发现,AIGC时代的感性生态,并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天命,而是一套由技术、制度、用户共同塑造的可调系统。只要抓住生成链条的关键节点,就有可能让它朝着更开放、更包容、更有深度的方向运转。
: 传播学的介入尤其重要。它提醒我们,感性并不是一片“自由流动的美学原野”,而是被各种媒介逻辑切割、组织、调度的结构性产物。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制度设计上动真格——在推荐算法里设定多元化权重,在训练数据里扩充本土文化样本,在内容策展上主动为少数风格开辟空间。
: 中国美学的算法化表达,则是更长远的一步。这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的延伸,也是感性主权的重建。把意境、气韵、留白这些美学原则转译成算法语言,不是为了“输出一个风格”,而是为了让全球生成系统有多条感性通道,让不同文明的节奏和韵律都能在其中生长。
: ...................
--
FROM 118.1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