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都有个阈值问题,如果娃一直在蜜罐,你就算夸再多,买再多礼物过生日,带他去再多地方玩,他也渐渐不会觉得什么,甚至年轻一代还很可能否定父母一代的价值观。
反而身处情感沙漠或物质沙漠中的娃,可能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帮助,就会心生感恩。
有个经典电影《毕业生》,情节我都忘了,歌倒是总在听,就讲了父母怎么用精心塑造的生活价值观,让年轻人感觉窒息,甚至无法感知真正的自我。
成年人可以不必太执着于外界反馈了,特别是年纪大了,七老八十的,更得自己当自己养料瓶,到时候谁还来反馈你,哈哈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日子过得好啊,50被端了吗?没啥感觉呢,我再去瞅瞅。
: 我可没讨论宫老师,只是拿来用用。仪式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重视,知道微小的进步和成绩都被看到,而且家长真心为之高兴。更重要的是当下就很好,鼓励努力进步,但是不进步一样很好。具体手段看情况了,我只是想到仪式感可能更直接。自己的仪式感可能没啥用,我感觉人是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来增加自己的内心能量的。自己当永动机挺难。
: 宫老师谈不上悲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起因、发生、结果、面对,如此而已。
--
FROM 221.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