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少年锦时(转载)
居然发不出来
这种纯理论的东西
居然也有关键词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出来我们学习
: :
--
FROM 36.106.224.*
教授大才,紧跟时代潮流啊,审美AI化?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这一章里,我们试着把抽象的批评和具体的操作结合起来,把“机制批判”转化为“机制设计”。我们发现,AIGC时代的感性生态,并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天命,而是一套由技术、制度、用户共同塑造的可调系统。只要抓住生成链条的关键节点,就有可能让它朝着更开放、更包容、更有深度的方向运转。
: 传播学的介入尤其重要。它提醒我们,感性并不是一片“自由流动的美学原野”,而是被各种媒介逻辑切割、组织、调度的结构性产物。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制度设计上动真格——在推荐算法里设定多元化权重,在训练数据里扩充本土文化样本,在内容策展上主动为少数风格开辟空间。
: 中国美学的算法化表达,则是更长远的一步。这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的延伸,也是感性主权的重建。把意境、气韵、留白这些美学原则转译成算法语言,不是为了“输出一个风格”,而是为了让全球生成系统有多条感性通道,让不同文明的节奏和韵律都能在其中生长。
: ...................
--
FROM 118.115.51.*
这是一章的结语
又能发了
真是奇怪
我再试试发总的前言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教授大才,紧跟时代潮流啊,审美AI化?
--
FROM 36.106.224.*
咋又删了,需要我把回帖也删了吗?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一章的结语
: 又能发了
: 真是奇怪
: ...................
--
FROM 118.115.51.*
不用不用
我就是觉得那个写的不好
我再试试总的前言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咋又删了,需要我把回帖也删了吗?
--
FROM 36.106.224.*
前言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深度嵌入媒介生态与生活的当下,“审美”早已跳脱出艺术领域的传统边界,转而成为一种影响人们感知、引导注意力、重塑认知节奏的社会隐性机制。它正在悄然重构我们看待世界、体验生活的方式。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看似理性的“感性时代”:图像不再依赖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而是基于大数据由模型自动生成;风格也不再是创作者的自由选择,而成为平台算法优化后的审美模板;观看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由体验,而是一种被平台精准控制的注意力轨迹。在这样的技术转向中,审美不再是自由的,而是可以被建构、被预测、被治理的。
“传播即审美”,正是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它意味着:在AIGC主导的新媒介语境中,传播行为本身即构成了审美的主要生产机制;审美不再只是关于事物美丑的判断,它正变成一种人类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被情绪引导,甚至如何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与“媒介即讯息”“观看即治理”等经典命题一脉相承。本书力图证实,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传播”,不只是内容在人群传递的过程,而是一整套关于“什么值得被看见、被放大、被点赞、被建构”的审美系统;而我们理解的“美”,也不再是艺术课堂里的风格讨论或文化修辞,它正在演变成一种由通过算法执行的社会控制方式。
AIGC打破了“创作者—作品—观众”这一传统审美的基础逻辑,使“提示词—模型—平台反馈”成为新的审美逻辑链条。在这个链条中,谁能预设大模型的审美模板、谁能提供训练数据、谁能分配内容,谁便掌握了审美的决定权。这种决定权,它藏身于人们日常的习惯之中,经由视觉偏好的不断规训、风格节奏的反复训练,在不知不觉间完成的。无需命令,就已达成控制。审美,由此转化为一种权力形式、一种治理机制及一种分配结构。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早骑车上班,出门晚了点,娃先走了。听见关门声赶紧加快了速度,骑到公交站的时候娃刚刚走到,跟她打了个招呼,她点点头,我就骑走了。
: 其实娃早就可以自己坐公交、地铁上课了,只是没有直观印象,感触不深。上周外出旅游,又翻出以前旅游的视频回顾,那个小小的、圆滚滚的、跑来跑去一刻不停的、叽里呱啦嘻嘻哈哈的小东西,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如今亭亭玉立、惜字如金的样子。想起前一阵偶然听到了赵雷的《少年锦时》,app里找出来,挂上耳机,边骑边听。
: 30年前看《义不容情》,丁有健深夜里一个人看儿子小时候的视频,想还是有钱人好,能够记录时光。后来不再需要有钱人了,单反、ipad、手机,少年时的奢望向往,已经成了随处可见的普通手段。然而单反和ipad已经多年未用,手机里的视频,也停留在了几年前,好像觉得手机的屏幕,都已经装不下娃了。昨晚还跟娃说起,还有六年,她考上大学,就开始了离开我们的进程,从此渐行渐远。
: ...................
--
FROM 36.106.224.*
能发前半部分
不知道后半部分为啥不行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咋又删了,需要我把回帖也删了吗?
--
FROM 36.106.224.*
写挺好,紧跟时代,率领潮流。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用不用
: 我就是觉得那个写的不好
: 我再试试总的前言
: ...................
--
FROM 118.115.51.*
事是这么回事,但是教授不应该站在反面吗,自由审美,避免被规训。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言
: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深度嵌入媒介生态与生活的当下,“审美”早已跳脱出艺术领域的传统边界,转而成为一种影响人们感知、引导注意力、重塑认知节奏的社会隐性机制。它正在悄然重构我们看待世界、体验生活的方式。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看似理性的“感性时代”:图像不再依赖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而是基于大数据由模型自动生成;风格也不再是创作者的自由选择,而成为平台算法优化后的审美模板;观看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由体验,而是一种被平台精准控制的注意力轨迹。在这样的技术转向中,审美不再是自由的,而是可以被建构、被预测、被治理的。
: “传播即审美”,正是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它意味着:在AIGC主导的新媒介语境中,传播行为本身即构成了审美的主要生产机制;审美不再只是关于事物美丑的判断,它正变成一种人类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被情绪引导,甚至如何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与“媒介即讯息”“观看即治理”等经典命题一脉相承。本书力图证实,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传播”,不只是内容在人群传递的过程,而是一整套关于“什么值得被看见、被放大、被点赞、被建构”的审美系统;而我们理解的“美”,也不再是艺术课堂里的风格讨论或文化修辞,它正在演变成一种由通过算法执行的社会控制方式。
: ...................
--
FROM 118.115.51.*
必然有敏感词嘛。我喜欢一点点试,有人就直接发图。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能发前半部分
: 不知道后半部分为啥不行
:
--
FROM 118.1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