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少年锦时(转载)
精力旺盛啊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在写一本专著
: 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
--
FROM 106.120.127.*
同感啊~
我家娃应该比你们小一岁,很多事也能独立干了
也长大了好多。
每每想起她小时候,就觉得很感慨
还好我还有个老二,哈哈,时间太快了,我们老二冬天就六岁了~~~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早骑车上班,出门晚了点,娃先走了。听见关门声赶紧加快了速度,骑到公交站的时候娃刚刚走到,跟她打了个招呼,她点点头,我就骑走了。
: 其实娃早就可以自己坐公交、地铁上课了,只是没有直观印象,感触不深。上周外出旅游,又翻出以前旅游的视频回顾,那个小小的、圆滚滚的、跑来跑去一刻不停的、叽里呱啦嘻嘻哈哈的小东西,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如今亭亭玉立、惜字如金的样子。想起前一阵偶然听到了赵雷的《少年锦时》,app里找出来,挂上耳机,边骑边听。
: 30年前看《义不容情》,丁有健深夜里一个人看儿子小时候的视频,想还是有钱人好,能够记录时光。后来不再需要有钱人了,单反、ipad、手机,少年时的奢望向往,已经成了随处可见的普通手段。然而单反和ipad已经多年未用,手机里的视频,也停留在了几年前,好像觉得手机的屏幕,都已经装不下娃了。昨晚还跟娃说起,还有六年,她考上大学,就开始了离开我们的进程,从此渐行渐远。
: ...................
--
FROM 106.120.127.*
我发现啊,你跟教授学坏了,也开始用 转载 了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早骑车上班,出门晚了点,娃先走了。听见关门声赶紧加快了速度,骑到公交站的时候娃刚刚走到,跟她打了个招呼,她点点头,我就骑走了。
: 其实娃早就可以自己坐公交、地铁上课了,只是没有直观印象,感触不深。上周外出旅游,又翻出以前旅游的视频回顾,那个小小的、圆滚滚的、跑来跑去一刻不停的、叽里呱啦嘻嘻哈哈的小东西,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如今亭亭玉立、惜字如金的样子。想起前一阵偶然听到了赵雷的《少年锦时》,app里找出来,挂上耳机,边骑边听。
: 30年前看《义不容情》,丁有健深夜里一个人看儿子小时候的视频,想还是有钱人好,能够记录时光。后来不再需要有钱人了,单反、ipad、手机,少年时的奢望向往,已经成了随处可见的普通手段。然而单反和ipad已经多年未用,手机里的视频,也停留在了几年前,好像觉得手机的屏幕,都已经装不下娃了。昨晚还跟娃说起,还有六年,她考上大学,就开始了离开我们的进程,从此渐行渐远。
: ...................
--
FROM 106.120.127.*
是的,两个娃的感受很不一样。
每天都忙的不行~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两个娃感触没那么深,忙都忙不过来。所以教授说再生一个,确实是有道理的。
--
FROM 106.120.127.*
嗯,确实,就有时候老二不在家的时候,我们三个在家,我就会觉得,如果没有老二,我们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里开始慢慢安静下来。各忙各的。
因为老二的存在,家里就会很热闹。
等老二长大了,又会慢慢安静下来。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而且热闹些,会冲淡这些无聊的情绪,充满生命力。
: :
--
FROM 106.120.127.*
这些语言全是你自己组织的吗
那真是厉害!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言
: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深度嵌入媒介生态与生活的当下,“审美”早已跳脱出艺术领域的传统边界,转而成为一种影响人们感知、引导注意力、重塑认知节奏的社会隐性机制。它正在悄然重构我们看待世界、体验生活的方式。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看似理性的“感性时代”:图像不再依赖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而是基于大数据由模型自动生成;风格也不再是创作者的自由选择,而成为平台算法优化后的审美模板;观看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由体验,而是一种被平台精准控制的注意力轨迹。在这样的技术转向中,审美不再是自由的,而是可以被建构、被预测、被治理的。
: “传播即审美”,正是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它意味着:在AIGC主导的新媒介语境中,传播行为本身即构成了审美的主要生产机制;审美不再只是关于事物美丑的判断,它正变成一种人类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被情绪引导,甚至如何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与“媒介即讯息”“观看即治理”等经典命题一脉相承。本书力图证实,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传播”,不只是内容在人群传递的过程,而是一整套关于“什么值得被看见、被放大、被点赞、被建构”的审美系统;而我们理解的“美”,也不再是艺术课堂里的风格讨论或文化修辞,它正在演变成一种由通过算法执行的社会控制方式。
: ...................
--
FROM 106.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