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烦死了
貌似动点跟新定义属于这些年的创新?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毕业考试结束之后,其实我都不想叫它是毕业考,纯粹是为了表示小学结束了,成绩没有任何一个人关心,家校配合走个流程。课外班立刻无缝衔接,娃整的晕头转向,我急着每天讲解复习,娃非暴力不合作,只有我来暴力了,软硬兼施,暂且按平了一波。
: 所以初一就直接干到动点动角了吗,我印象中不管是点是角,从来就是不动的。小学还不觉得,现在确实感受到如今学生的不容易,真真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以我今时今日之功力,目前的题倒是还能cover,但是很难标准清晰的做出漂亮的解答。而且每道题都是篇小作文,还分个1,2,3问,把题看明白都要花点时间,还要会做还要会讲还要针对缺点问题讲,技术上这些倒不是问题,但是累积下来耽误的是娃的时间,除非事先准备充分,那臣妾确实也做不到。看来看去放手交给老师好像是唯一解,但是看着娃稀里糊涂明明讲一下会好一点,又抓耳挠腮实在忍不住。
: 复盘一下其实时间是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效率。怎么在紧张的初中学习中见缝插针发挥正面作用,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多年布局,渐至中盘鏖战,历史的画卷,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
FROM 123.121.180.*
我孩子那会儿就有了吧,水木中学版我也常看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知道以前的初中内容啊,钱老师持续关注吗,新定义也知道,了如指掌啊。
: :
--
FROM 123.121.180.*
这个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我印象是我孩儿他们小学期间出现的,最初大概是某些学校小升初招生中,为了甄别到底是真实的学习能力强还是靠提前学刷题导致的好成绩假象,某些牛校考试会采用给候选者上一堂新课然后马上就这些新知识来一次考试,渐渐演变出来的新定义吧。
这个类型可不仅仅限于行程这一类,它贯穿于整个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哦哦,是指的和我们那个年代比吗,那确认了我那时候确实没学过就行。对孩子多了一份理解,搞不懂是正常的,哈哈。
--
FROM 123.121.180.*
提前不提前我的判断是这样的:大部分不用提前,最顶尖的那部分和最尾巴的那部分大概需要一些“提前”
具体的判断要依据孩子所在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校鸡娃的程度以及理念来判断,简单一点的尺度就是比如数学这门课,孩子对付老师的作业是否能够比较轻松的完成,上课是否感觉老师讲的太慢太简单,以及考试时候是否基本都会做(不用追求那个满分,那个有害无益)。数学考试基本能拿到95+(且这个分数跟试卷难度基本无关),那这样的孩子就适合课外提前学一些,我的看法是不要提前学课内体系的知识,而是拓展深度学小奥一类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里说的是提不提前学,提前和不提前,就俩选项,哪有什么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
--
FROM 123.121.180.*
定义新运算只是新定义里面的一小类,你不用看这种帽子和噱头,本质上就是给孩子思维上些难度。我前面的一个回复大概也说了什么程度的孩子适合上这种难度,这个各地各校情况差别太大,要因地因人制宜
具体解读一个例子就是比如:行程问题初中以后用方程非常容易解决掉的,但小学生多数无法建立方程和代数的概念,我记得我孩子大概到四五年级才初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但这个问题在人类早期没有发明出方程这个玩意的时候,也早就有各种解决方案,那就是现在小奥里面的行程问题,纯粹用画图脑力实验(也就是动点吧)来很复杂地解决。那么对一部分喜欢动脑对数学有偏好的孩子,做这种脑力游戏就是有益的(所谓的提前学)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等下我们对新定义的理解可能有偏差,我接触到的只是定义新运算,看起来你说的新定义是另外一个概念,求科普。
: 动点动角这个我娃小学没学过,不知道其他机构或者牛娃咋样,在某校考试门口听其他家长说题目里有。同事家五年级的娃就去参加那种上一天课马上考试的。人家还不想去,机构老师和学校使劲劝说。感觉这些和你说的差不多。
--
FROM 123.121.180.*
这个确实考验家长定力,我只能就自家的经历给你复盘一下,其实是有些机缘和运气成分的
我家孩子到小学三年级之前都是散养,没报过班。很幸运的他们学校里一个数学老师来班里听过课,对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孩子很喜欢(这些我当时都不知道是过了一两年才知道的),然后三年级他们来了一个数学老师当班主任,跟我反映孩子有问题说上数学课感觉他没听课,眼望窗外整节课走神,但是考试成绩又不差虽然也不算好,就问我是不是在家给孩子提前学了,我说完全没有,老师就建议我们是不是考虑报个课外奥数班试试,如果没有他们这两个数学老师对孩子的反馈以及建议,我可能就也一直混过去没想着给孩子报课外班,虽然他们班多数在外上的有英语班语文班之类的,但对我家来说,我觉得语文校内难度已经很头疼了,英语将将能应付,只有数学白耽误课堂功夫,那就报个数学班吧一周也就周末半天搭进去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学我和你观点一样,提前学啥,还怕将来没机会学吗。初高中没啥底气了,其实不是提前学的问题,而是要不要上机构。这个可能有点像信息茧房,当你身边能接触到的几乎所有人都在上机构的时候,你可以不上吗?这个看个人,应该的确有不上的,但是我不行。那去了机构,人家怎么教就怎么学了。就还是被绑架了吧,被外部形势裹挟,要说众人皆醉我独醒,那我确实也没这个魄力。这个考验的是家长。
--
FROM 123.121.180.*
北京是这样的,小学有小奥也有校内的,我理解小奥就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加的餐,而校内的就是针对校内学一遍还不明白的再校外补一补。
初中绝大多数都是服务于校内了,那些奥赛体系的人数非常小众非常少。这时候服务校内的针对的就是有一部分想中考拼满分的,一部分是学了一遍学不明白的先提前学一遍或者学校学完再学一遍这种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这个我理解还不一样,我前面回复别人里也提到一点,我还是赞同你之前说的小奥和校内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你是这个意思吧。我个人觉得小奥是算术的路子,玩逻辑,玩烧脑,玩过程。校内是代数的路子,直指终点,想办法把方程列出来,剩下的全是计算,没有中间环节。我们这边小学的机构教的是小奥,初中全部服务中考,和校内目标完全一致,和小学完全不一样了。
--
FROM 123.121.180.*
咱们通常说的校外不就是提前么,那些怎么也学不会从而需要校外恶补才能及格的默认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吧
目前的主流是甭管是不是需要校外,家长都给孩子报校外,貌似花了这个钱家长就免责了,至于孩子能否学好那是孩子的事情了。。。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提前和校外是两个问题,对我而言,更聚焦在是否需要校外。如果没有校外,我也不主张提前,只是上了校外,又向上好点的校外,高级的班型,他们提前了,那就提前了。
: 至于是否需要校外,确实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都适合,但是还是家长是否能准确判断,保持定力,大部分家长的预期也是逐步下调的,这个还是需要时间。北京是百分制吗,我们这边是150,当机构摆出例子学生成绩从120提高到140,你也没法说校外起了多大作用,人家确实在校外上了。这个我一直觉得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所在,这玩意可能确实是不需要的,但是你举不出反例,能找到的所有例子人家都上了校外,咋整。这个我看前面其他人说北京好像还没这么夸张?
--
FROM 123.121.180.*
我们小时候其实跟你这个差不多,但是到我们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打压奥数了,不过那会儿还没现在打压的这么厉害和体系化,所以那会儿的老师还敢多这个嘴,搁到现在没人会愿意管这种闲事儿了,搞不好惹来一个举报啥的。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谢班主任啊。反正是瞎聊,昨天我也刚好想了想初心,多啰嗦两句。我小时候三年级转学,新学校我忘了是某节课来了个老师讲了一点还是专门有节课,叫趣味数学。后来就找了几个学生组成了兴趣小组,放学后活动,其实就是小奥了。后来也在外面上了个班,都记不清了,那时候我记得我行程问题没学明白,娃学的时候我还如临大敌,结果发现自己确实成长了。因为自己学过,觉得对逻辑思维有帮助,所以也就推着娃学了。
: :
--
FROM 123.121.180.*
我们这也一样,但我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小升初,还因为他喜欢这个因为无论是老师和课程难度都显然更适合他,这我跟着听课明显能看出来,也就是说这个课外班能维持住他对数学的兴趣,而不至于经过小学这几年的索然无味对数学将来无力。
初中的话我从孩子班上看到的是其实学校外没啥用,能好好地把校内学好就足以应对中考了。中高考的内容不用一遍遍学,都有一年时间足够复习几遍了,我孩子中考和高考甚至都没咋复习(顶多遛了一遍)直接上考场的
【 在 justff0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这小奥就是为了小升初,当然我是还有怀旧的因素在里面,没有小升初也会让学。初中我感觉就是你说的,我多学一轮,总能好点,可能更多是这个角度。竞赛是另一个赛道,不是一般人干的。
--
FROM 123.12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