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这篇科普总算让我看明白点儿了
是不是现在计算机啦手机啦里面都有半导体?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把所有的半导体上下游行业算进去差不多,有点广义了,可以说有贡献,但是全算到量子力学头上过了。
--
FROM 222.130.135.*
当然思维过程重要
我当时之所以没谈论这个问题
在于我觉得不言而喻吧
我回去再看看你那段话
都有些记不清了
【 在 fuliye 的大作中提到: 】
: 钱老师,你还没回答
: 测光速的方法你是否知道
: 对后人来说,是测光速的方法重要
: ...................
--
FROM 222.130.135.*
你说的是这一段话对吧?
科普和教材不同的
科普文本身也有很多种
呈现思维过程的更多是在科学家传记里面出现
【 在 fuliye 的大作中提到: 】
钱老师,任何一个不是你本人学习的专业,随便说一点儿东西,你都不知道,你认可这一点儿吧?
比如怎么测光速,你知道么?你学过物理的
每种理论,第一个想出来的都是天才
对于后来人,弄明白他怎么就能想出来的这个理论,比明白这个理论本身更重要
这就是科普书的力量,写好非常不容易
而你推崇的某些人,居然认为科普书评职称没有用,像样的大师不会去写科普书
就这种庸俗至极的卢瑟观点,太可笑了
关键是这么功利也没挣到多少钱,就更可笑了
--
FROM 222.130.135.*
你说的问题其实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国外的教材一般会给你呈现出思维过程
国内的教材有不少就是直接拿来结论
这不仅在大学教材里出现,在中小学教材里更普遍
但是教材这个东西,我觉得有一本经典的好的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再组织人力物力重新编意义不大
【 在 fuliy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 钱老师,你觉得一本教材应该怎么写,是把前人的理论东抄抄西抄抄拼凑一本
: 还是探究下每一个理论是怎么来的,更重要
: ...................
--
FROM 222.130.135.*
你告诉我的仅限于你的猜想,科学共同体是否认同还是未知数吧?
bell不等式的验证不可能是100多年前的东西吧?
【 在 zrO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百多年的东西了 还前沿!只能说你太out了
: 我可以告诉你 未来人类解决不了的理论难题 会由ai解决
: 人类的dna中缺乏理解四维空间的代码 而ai可以有 这是人类的局限性
--
FROM 222.130.135.*
这篇适合本科理工科背景的人看,我觉得我能看大体明白基本上只要不是混毕业的也就能看明白了
你那篇普通人看的话稍微有些思辨能力的会有疑惑,全盘接受认同的有理解叉了的风险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写的就是大致思维脉络,论证过程全省了,施郁这篇包括最新知识分子那篇对普通人来说门槛太高了,而且掺杂了太多的“干扰”信息,普通人没必要了解那么细。
--
FROM 222.130.135.*
但他这个提法倒是令我对量子的印象立马又加深了一些。。。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都有但是不能都算到量子力学头上
--
FROM 222.130.135.*
老师本身的笔记和讲义可以充分体现你说的这点
但是和教材还是有区别的
【 在 fuliye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于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 也可以分析前人的思考,发展,推进
: 自己思考本身这个过程也可以分享
: ...................
--
FROM 222.130.135.*
当然可以分析啊
不然为什么还需要老师讲课啊
书本只是一个基础和大纲
你完全陷在自己的思维路线里没有理解我说的话吧?
【 在 fuliy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你这已经被现有的现存的书思维定式了
: 教科书看的人更多啊,怎么就不能深入地分析理论背后的创新基础呢
: 你看,从这一点说,你是一个如此缺乏创新思维的人
: ...................
--
FROM 222.130.135.*
你不要把教材和老师的授课混为一谈
这个话题咱们前面几贴已经充分交流了吧
【 在 fuliye 的大作中提到: 】
: 钱老师,教材拿来主义,也算可以
: 但是教师的思维过程不可能拿来主义吧
: 关键也拿不来啊那个东西
: ...................
--
FROM 222.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