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进步,但是也不要断章取义。
更没有承认过溥仪皇帝及其政府大臣们的合法性”。[2]
二) 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立场
1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表态
面对教会内外学者们莫衷一是的争执,梵蒂冈教廷的表态一贯缄默而慎重。
2001年,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纪念利玛窦神父进京四百周年之际,提起这段历史,率先打破沉默,毫不犹豫地请求中国人民的原谅,姿态极尽谦卑,虽然当时对于这段历史争议尚未在学术界最后尘埃落定。
前教宗说:“历史真相的追求,务求从容、公正、彻底。这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应该由学者们去进行。诸位了解中国的情况,请一道参与,做出贡献。我保证,圣座随时准备在这一研究工作上与大家携手合作。”[3]
2罗马天主教会的最新立场
梵蒂冈秘密档案馆的内部工作人员乔瓦尼·科科(Giovanni Coco)利用了该档案馆收藏的至今不让学者查阅的宝贵资料写成《圣座与满洲国(1932-1945)》一书,并于2006年将其出版,该书被认为最终澄清了圣座曾承认满洲国的谣言:乔瓦尼·科科“从容、公正、彻底”地证明了,圣座从未承认满洲国,高德惠主教不是驻满洲的罗马教廷代表,他只代表满洲地区的几位主教。教廷承认满洲国之说,是当时日本政府的宣传。[4]
乔瓦尼·科科的著作共计470页,正文部分分为11章,占179页,其间包含600余条注释,更为重要的是书中附录的168条原始文献,这些文献由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文献构成,共计267页,比重超过全书的一半以上。可以说,该书突出原始资料的权威性,而不特别强调对资料的深度分析,学术性较弱。
3 罗马天主教会新立场的文献理由
乔万尼·科科的研究得到了宗座历史学委员会的推动,这一研究的初衷不是出于梵蒂冈外交的角度,而是试图分析在当时的复杂形势下天主教会的状况和立场。有了乔万尼·科科的工作,历史学家们就有了一个据以对处于其历史语境中的事件进行后续研究的历史文献。该书系统阐述了围绕承认满洲国争议的这个历史进程,澄清了在那个不幸时期天主教会被卷入其中的复杂态势,以及卷入其中的教廷的核心机构,如传信部,国务院等,乃至教宗庇护十一世本人等。
下面就将从中西学者普遍关注的五个角度来,以多语种原始文献为依据,深入剖析梵蒂冈何以并没有承认伪满洲国。
1)三个事件主角的态度和立场
在梵蒂冈处理伪满洲国问题上,有三个不容回避的事件主角,他们是:驻日宗座代表保禄·马雷拉总主教(Arcivescovo Paolo Marella),驻华宗座代表蔡宁(Mario Zanin)和东北各教区宗座代牧的代表高德惠(Auguste Gaspais)。
马雷拉总主教毫不掩饰地认为,必须有教廷来决定是否承认战争造成的既定事实,以及如何处理与伪满洲国交往问题,而教廷已开始在当时的中日政治纷争中维持中立。
蔡宁反对向包括满洲国和由日本军队扶植的其他政府表示最低善意的姿态,而只承认合法的中央政府,即重庆流亡政府。蔡宁坚持其“教廷指示的忠实执行者”的定位,同时,坚持这一立场的也包括总主教刚恒毅,此前他是蔡宁的前任,后来担任传信部秘书长。
【 在 capablanc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学者对罗马教廷“承认”伪“满洲国”的实证论述
: 1 中国学者的学术结论
: 1)顾裕禄先生的观点和判断依据:
: ...................
--
FROM 119.1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