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天地不以仁爱对待万物,而是把万物当作祭祀时用的草狗来看待。圣人不以仁爱对待百姓,而是把百姓当作祭祀时用的草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就好像一个大风箱吗?空虚而不竭尽,鼓动而风愈出。越是向外追求见闻知识,内心就会越发失去对道的把握,所以不如安守于中。(帛书版、秦复观译本)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帛书 原文)
—
道不偏不倚,
善恶皆生。
他/她不偏不倚,
圣人与罪人皆可接纳。
道如风箱:
空虚却能无限生发。
用之愈多,产之愈多;
言之愈多,悟之愈少。
持守中道。
(Stephen Mitchell译本)
6
空虚永存,运行不止,这就是玄奥的母体。这个母体的生育之门,是天地得以产生的根源。它的运行就像丝一样细微,而又连绵不断,无论怎么使用,都不会竭尽。(帛书版、秦复观译本)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帛书 原文)
—
道被称为“伟大之母”:空虚却又无穷无尽,
它孕育了无限世界。
它始终存在于你的内心。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它。(Stephen Mitchell译本)
评论:
“无名,万物之始也”(1章,帛书版,下同)
“有名,万物之母也”(1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4章)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6章)
“圣人(他/她)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7章)
提问:道是什么?天地是什么?德是什么?
有道之人可以无德吗?
--
修改:sgxlx FROM 27.190.60.*
FROM 27.1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