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pwifs 发表在HoopChina·篮球场
http://nba.hoopchina.com欢迎来到新一期特别奉献版的10强男专题。在接下去的6个月左右时间里,我将依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来评点NBA史上每个选秀顺位上的10佳球员(举例说明:比如第30位,不管是在首轮、次轮还是第三轮被选中,总之就是总排名的第30顺位)。每周我会发布一张新榜单,有时候鉴于某些顺位的人选过于单薄(比如下文中的两个顺位),我觉得把(相邻的)两个顺位结合在一起会更有意义,而不是单独拆开以致于不得不把一些不着边的球员也扯进来。并且这么做也能确保整个系列在下一次选秀开始前完工。希望你们能同我们一起在RealGM上享受这次选秀史的巡礼;我猜你们真的会被某些顺位的惊世神偷给雷到……
10. Mark West – No. 30 in 1983
West的职业生涯之长久且稳定真的是出人意料,从1983年到2000年他打了整整17个赛季,先后效力达拉斯、克里夫兰(两度加盟)、密尔沃基、凤凰城(两度加盟)、底特律、印第安纳和亚特兰大,并且是1993年那支太阳队——总决赛中惜败于Michael Jordan领军的芝加哥公牛——中的一员。West在职业生涯的1090场比赛中场均出战18.5分钟,贡献5.7分、4.9篮板和1.3封盖。在1985-95的10年中,他场均出战21.2分钟,拿到6.9分、5.8篮板和1.5封盖。他最辉煌的赛季是1989-90赛季效力太阳时,场均上场29分钟,攻下10.5分、8.9篮板和2.2封盖。同年他在季候赛中也熠熠生辉,场均打34分钟,送出11.1分、10.3板和1.2封盖。他职业生涯的命中率达到58%,仅次于Artis Gilmore排在历史第二位,比Shaq还要高那么一点。
9. John Long – No. 29 in 1978
在被活塞队选中之后,Long幸运地成为了Isiah Thomas的先发后场搭档,直到Joe Dumars1985年加入球队为止。这个6尺5的锋位摇摆人是个很棒的突破能手,中距离投射也不赖。在他的前10个赛季里(8季效力底特律,2季效力印第安纳),场均拿到15.5分、3篮板、2助攻和1抢断,命中率为47%。他标志性的一个赛季是1981-82(Isiah Thomas的处子赛季),他以49%的命中率每场拿下21.9分。效力印第安纳2年半后,在1988-99赛季,他被交换回到了活塞队,在那儿他作为一个不怎么出场的板凳球员随队拿到了1989年总冠军。然后他去了亚特兰大,又第三度回到底特律,并最终在1997年于多伦多退役,职业生涯总共打了893场,场均13.6分。
8. Nate McMillan – No. 30 in 1986
McMillan在NBA打了12个年头,自始至终都在西雅图度过。他身高6尺5,可以出任控位、得分位和小前锋;不过在刚加入联盟的时候,他主要是出任控球后卫。在1986-87的菜鸟赛季里,他平了单场25次的NBA新秀助攻纪录。那一年他场均8.2助攻,并且在他球员生涯的前4年中平均每场助攻超过8.3次,直到在1988-89赛季达到了最高峰的场均9.3助攻。McMillan在他的前9个赛季里,有其中8季的场均助攻在5次以上。他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防守球员,生涯中两度入选联盟防守第二队。他在单季抢断榜上四度跻身前10名,并在1993-94赛季以场均3.0断球拿到抢断王。在他总计的796场比赛中,每场出战25.7分钟,场均拿到5.9分、4.0篮板、6.1助攻和1.9断球,职业生涯4次拿下三双。在参加的98场季候赛里,他场均打22分钟,有5.0分、3.5篮板、5.2助攻和1.3抢断。如今他的10号球衣已在超音速队退役。
7. P.J. Brown – No. 29 in 1992
Brown在NBA打了14个年头,而我们也无法确认他的职业生涯是否已经就此终结。目前他是未签约的自由球员,但很多球队都对这员老将的球场智慧和防守功力感兴趣,希望藉此对自己球队的夺冠之路有所裨益。他最初被网队选中,但却成名于热队和黄蜂队,而我们最后一次观赏到他的表现则是上一季他作为公牛队一员时。他有5个赛季场均得分上双,7个赛季的场均篮板在8个以上,9个赛季中场均至少1次封盖。职业生涯的1071场赛事中,他场均拿下9.2分、7.8篮板和1.5封盖。在参加的81场季候赛里,他场均8.4分、7.9篮板以及0.9封盖。他的防守站位技巧和协防能力广为人知。Brown的优势在于其强壮的身体,这也帮助他三度跻身联盟防守第二队(1997,1999和2001)。我猜他会最终就此退役,因为本季他已经回绝了达拉斯和凤凰城发出的邀请。
6. Toni Kukoc – No. 29 in 1990
尽管在1990年就被选中,但Kukoc直到1993-94赛季才离开欧洲赛场。当时25岁的他在新秀年有广受赞誉的表现,每场替补出场24分钟,场均拿到10.9分、4.0篮板、3.4助攻和1.1抢断,且全季只缺席了8场比赛,并最终入选新秀第二阵容。接下去一年里他荣升先发(主要作为大前锋出场),场均15.7分、5.4篮板和4.6助攻。然后Michael Jordan宣布回归篮球场,而Kukoc则回到了替补阵容。这个6尺11的克罗地亚人有着足以出任中锋和大前锋的身材,而其投射和控球能力又能助其担当小前锋或得分后卫,因此他立即在队中扮演起了至关重要的第六人角色,并在1995-96赛季拿到最佳第六人奖项——那年公牛72胜10负并队史上第四次问鼎总冠军。之后两季他继续担当板凳匪徒,而公牛也两度夺冠——那段时间里他一直是Jordan和Scottie Pippen之后全队的得分第三人,尽管他只是个替补。他在公牛一直效力到1999-2000赛季中段,被交易去费城为止。一年后他又被送去亚特兰大,在那儿打了一个半赛季后又去了密尔沃基,并最终于2006年退役。Kukoc在他的前11个赛季中,有10季场均得分上双,直到最后的三个赛季由于年龄原因使得他的出场时间下降到20分钟以下(这一纪录才中止)。在总共846场比赛中,他场均出场26分钟,拿到11.6分、4.2篮板、3.7助攻以及1次抢断,而标志性的演出则在1998-99赛季,那年他每场有18.8分、7.0篮板和5.3助攻。
5. Phil Smith – No. 29 in 1974
Smith最初被勇士队选中并在那里打了6年。在他的新秀赛季中,勇士队拿到了NBA总冠军,而Smith在季候赛中每场替补登场15分钟,仅仅贡献6分和接近两个2篮板——这和他菜鸟赛季常规赛里的数据差不多。接下去一年(1975-76赛季)他成为了先发球员,场均拿下了20分、4.6篮板、4.4助攻和1.3抢断,并因此入选全明星阵容、联盟第二阵容以及联盟防守第二队。第三个赛季里他再度入选全明星,场均19分4板4助,并在全明星中拿到13分6板8助。这是他参加的最后一场全明星赛,尽管之后两季他场均分别还是有19.7分、3.7篮板、4.8助攻和19.9分、3.6篮板、4.4助攻的表现。之后由于他的“阿碦琉斯之踵”遭受到跟腱伤势困扰,其职业生涯经历了一个低谷。于是他在勇士队的岁月宣告中止,其后在圣地亚哥快船和西雅图分别打了一个半赛季。在9个赛季中他一共打了652场比赛,每场的29分钟里拿下15.1分、3.0篮板、3.9助攻和1.1抢断。他的命中率达到47.6%,这使得他在职业生涯前半段时间里得以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得分手。
4. Josh Howard – No. 29 in 2003
尽管在Wake Forest大学时拿到了ACC联盟年度最佳球员,Howard的身价却在2003年选秀大会上一路探底,许多人认为是场外因素和他个人品行上亮起的红灯导致了这一结果。小牛队实在是欣喜若狂于能在首轮倒数第二的顺位上捡到他,他们就此获得了一个就其身材和位置而言极其优秀的篮板手、一个顽强的防守者、一个可以跻身NBA一流水平的锋卫球员。Howard新秀年出战67场,其中先发29场,场均出战的23.7分钟里拿到8.6分、5.5篮板、1.4助攻、1.0抢断和0.8封盖,并入选当年的新秀第二阵容。接下去两个赛季他显示了全方位的稳健进步。他每场都是先发,并迅速令自己的场均篮板达到6个以上,断球上升到1.5个,并且由于他的场均12.6分里主要是来自于突破内线所得,其命中率从43%上升到了47%。下一年里Howard又把得分提升到每场15.6分。去年,他开发出了外线投射能力,场均投中1.5个三分球,得分和篮板分别提高到18.9和6.8,并最终成功地入选了全明星。但要是你以为这就是他的潜能极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本赛季他在场均得分(21.1)、篮板(7.3)、助攻(2.2)和命中率(48.2%)上都达到了职业生涯新高,并有望第二次敲开全明星周末的大门。如果Howard能保持这样的前进步伐,他将会成为全明星的常客,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份10强男榜单上更进一步。
3. Dennis Johnson – No. 29 in 1976
在Dennis Johnson这位NBDL教头过早离世之前,他的球员生涯(如同教练生涯)同样是光辉灿烂。他在NBA打了14年,先后效力过西雅图、凤凰城,并最终去了波士顿。职业生涯早期他主打得分后位,在他的第4-6个赛季中每季场均拿下不低于18.8分(同时还有不低于3.7篮板,以及稳定的3-4次助攻,外加一次以上的抢断)。然后他在波士顿三巨头(Bird, McHale, Parrish)身边打了7年控位。在29岁到33岁之间,他最差的赛季也有每场12.6分、3.1篮板、4.2助攻,最好时则有15.7分、4.0篮板和7.8助攻。在总计14个年头里,D.J.平均每场都有至少1次断球,而场均失误从未超过2.9次。他5次入选全明星(1979,80,81,82,85)并在1979年西雅图夺冠时拿下总决赛MVP。此外他在1984和1986年也随同Celtics两夺总冠军,并在1985和1987年随队杀进总决赛然而最终败北。Johnson一共参加了180场季候赛,场均17.3分、4.3篮板、5.6助攻和1.4抢断。他参加的1100场常规赛里则每场有14.1分、3.9篮板、5.0助攻、1.3断球。他的荣誉还不止于此:他6度入选联盟防守第一队,3度联盟入选防守第二队,一次入选全联盟第一阵容(1981年),还有一次入选全联盟第二阵容(1980年)。对于一个第二轮入选的球员来说这实在时别无所求了!
2. Gilbert Arenas – No. 30 in 2001
我知道很多人会认为Arenas绝对是这个系列的头号人物,但请先听听我的理由吧。首先,我们谈论的是(球员的)“职业生涯”,而Hibachi先生(译注:Arenas喜欢在投中后喊一声Hibachi来表示手感火热,而Hibachi本意是一种日式炭火盆)的职业生涯还远未到盖棺定论时。他当然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全面更出色的球员(就现阶段而言他更接近一个纯得分手)。但反过来,从去年末开始承受的膝盖伤势也可能使他就此沉沦。没错,近5年来有不少全明星级别的球员都从膝盖伤患中恢复良好,但别忘了,他今年曾试图复出,然后失败,且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伤病。没人可以预料这会对他的NBA前景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在30顺位上选中这家伙绝对是神来之笔。在他参加的6个完整赛季中,他三度入选全明星,自新秀年后场均没有低于过18.3分,过去三年中则达到场均27.7分。并且Arenas职业生涯里还有场均4.5分(译注:疑为原文作者笔误,应当为4.5篮板)、5.9助攻和1.8抢断。有些人希望他能更接近一个纯控位并把他的队友们更好地融合起来,但他看起来更喜欢每季在三分线外出手个200来次。奇怪的是,当他本赛季缺席无法出场时,奇才队看起来却显得更出色了。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想念这个极具爆发力和活力的家伙,一个两度入选联盟第三阵容、一次入选联盟第二阵容、拿下2002-2003赛季最大进步球员奖的家伙。
1. Spencer Haywood – No. 30 in 1971
由于受到当时NBA规定的限制(球员大学毕业前不得加入NBA),Haywood不得不一面通过司法体系诉求,一面在ABA完成了他的第一个职业赛季。当时20岁的他统治了ABA,场均拿下30.0分、19.5篮板(单季场均篮板的ABA纪录)、2.3助攻,命中率达到49%。Haywood当年荣膺最佳新秀、常规赛MVP、甚至凭借23分19篮板的表现拿到全明星赛MVP。之后一年他加盟西雅图并在那里打了5个赛季,每年都拿下场均20分以上,并在其中4季每场抓下12个以上的篮板。1976-77赛季他加盟纽约尼克,场均19分11板。接下去在纽约的2年半里他的表现起起伏伏,但只有一季中场均得分低于16.5,而有两季的篮板下降到场均6个。他在新奥尔良爵士打完了1978-79赛季,显示出他仍具有统治力,在34场赛事中场均拿下24分、9.7篮板和1.6封盖。接下去一年他转投湖人并同意以替补的身份出场。在那儿他每晚出战20分钟,拿下9.7分、4.6篮板,并在湖人队获得了他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枚冠军戒指。然后Haywood在华盛顿子弹队打了两个赛季,直到在1983年带着职业生涯场均19.2分9.8篮板的成绩退役。撇开他的最后三个赛季,其余时间里他的场均数据会达到20-10——一个长久以来被用作评价一流大个子的门槛。他四度入选全明星、2次入选联盟第一队、2次入选联盟第二队。更不能忘记,他是如何击败了美国的司法体系,从而迫使NBA修改了选秀规则,允许高中生球员直接跳级进入NBA中挣大钱。
--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