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pwifs 发表在HoopChina·翻译团's Lounge
欢迎来到这个各选秀顺位10强男的长篇大坑的第二篇。上一篇里我们讨论了第29和30 顺位的情况,本周我们将继续把两个顺位捆绑销售,哦不,是讨论——同样是缘于缺乏足够合适的人选。依然希望你能喜欢这篇东西,并在通往2008年选秀大会的这段时间里,每周都来关注一下我们的新篇章。
10. Andrew Lang – No. 28 in 1988
从来没人会把Lang错当成一个合适担当先发的大个子球员,但当他被从板凳席上召唤入场时,他的确能证明自己防守和篮板方面的实力。这是个四处漂泊的家伙,12个年头里改换了8次门庭,职业生涯的737场比赛里场均出战20.8分钟,拿下6.0分、4.8篮板和1.5封盖。在这其中他先发出场了380场,但受困于犯规问题,只有两个赛季里他场均上场时间达到28分钟以上,另有3季里场均出场20分钟以上。但当他能上场时,无疑能对局势起到影响,换算成36分钟数据的话他会拿到场均8.2篮板加2.6封盖,对于任何一个先发球员而言都是不错的数据了。他在个人的“高峰期”中连续9个赛季场均出战18分钟以上,在那段岁月里他每晚在平均26分钟里能贡献8.0分、5.7篮板和1.8封盖——至少对板凳球员来说算是不错的成绩,而这也不正是你在挑选一个二轮球员时秉持的目标吗。
9. John Block – No. 27 in 1966
Block身高6尺9,可以打大前锋或中锋,他断断续续打了10个NBA赛季,最成功的岁月则集中在其中的第2-6个赛季。在那5年中他场均有13.8分和7.7篮板,而这是他在仅仅26.7分钟的出场时间里拿下的。他表现最好的一年是个人第二个赛季,那时他效力于刚刚扩军加入NBA的圣地亚哥火箭队,在52场比赛中场均砍下20.2分和11个篮板。他曾入选过一次全明星,但并不是在上述赛季中:1972-73赛季里他先后效力76人队和国王队。那一季的前48场里他在费城场均有17.9分和9.2篮板,这为他赢得了全明星的席位。然而此后他去了坎萨斯-奥马哈国王队,在那儿场均只出场19分钟,从而使得他赛季结束时平均数据下滑到每场14.8分和7.7篮板。在其后的三年里他打的时间有限,最终当他退役时,在其职业生涯的597场比赛中场均登场24分钟,拿到11.9分和6.6篮板——这已经超出了人们对一个那时第三轮被选中的球员的预期值了。
8. Sherman Douglas – No. 28 in 1989
Douglas从未成为一个全明星级别的球员,也从未获得过任何个人奖项。但他12年的职业生涯可圈可点,其中5个赛季担纲先发控位的角色,其余时间里也是准先发或重要的替补球员。在新秀赛季效力迈阿密时,他在出战的81场比赛中先发66场,以49%的命中率每晚拿下14.3分,外加2.5篮板、7.6助攻和1.8抢断,从而入选了新秀第一阵容(这也是他唯一获得的荣誉)。第二年里他仍旧待在迈阿密,而这是他职业生涯打得最好的一年:场均18.5分(命中率50.4%)、2.8篮板、8.5助攻和1.7抢断。但迈阿密全季仅胜24场,在大西洋赛区垫底。他在另外三个赛季中也场均得分上双,并有5季场均送出5次以上助攻——其中有两季在助攻榜上排进前10。作为控位而言他的命中率非常出色(职业生涯48.4%),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外线射手(生涯三分命中率26.7%)。他总共在6支球队中打了765场常规赛,职业生涯每场27.6分钟的出场时间里获得11分、2.2篮板、5.9助攻、1.0抢断,并且仅有2.3次失误。当然这些数据绝非名人堂级别的表现,但对于一个第二轮球员而言他算是非常实用的。
7. Jamaal Tinsley– No. 27 in 2001
2001年似乎是个低顺位控位的丰收年,我们上周看到了其中的Gilbert Arenas,这周我们还会看到Tinsley和Tony Parker。Tinsley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都在印第安纳度过,并且几乎一入队就成了先发球员,至今的392场比赛里仅有30场不是首发。那些非首发登场的比赛大都缘于伤病或刚从伤病中恢复(而状态不佳),而他在职业生涯中也的确难以保持健康。他的新秀赛季应该算是他表现——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最好的之一的赛季:场均30.5分钟里拿下9.4分、3.7篮板、8.1助攻(全联盟第7)和1.7抢断——这足以令他入选新秀第二阵容。在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单季拿下场均8次以上助攻,直到这个赛季才拿到场均8.5助攻。这个赛季之前,他已经分别两度跻身联盟助攻榜和抢断榜的前10名。除了健康因素之外,另一个制约他的因素是投射能力。纵然仅有39.6%的命中率外,在他打的7个赛季中有5季的场均出手超过9次。此外尽管其三分球命中率仅有30%,他仍有4个赛季中每场三分出手2.5次以上。整个职业生涯至今他在每场出战的30分钟里拿到10.5分(其中2004-05赛季的15.4分为生涯最高)、3.5篮板、7.0助攻和1.7抢断,另有2.9次失误。
6. Leandro Barbosa – No. 28 in 2003
“巴西闪电”刚进联盟时默默无闻(因此,滑落到了第28顺位)。舆论一致认为他会成为一个控位,太阳队也希望把它改造成一个传球优先的球员,从而能高效地组织起球队进攻。在他的头两个赛季里,作为板凳球员,每场仅有8分不到进帐,失误几乎和助攻一样多。然后,在2005-2006赛季——他与Steve Nash同队的第二个赛季里——他的场均上场时间从17分钟窜升到27分钟:因为他在Nash身边打球——而非作为其替补登场时——是表现得如此高效率。他的场均得分上升到13.1,三分球命中率从36.7%上升到44.4%,篮板和助攻也分别增加到2.6和2.8个。他成了太阳队板凳席上用作高速突袭的常用武器。上个赛季是他个人真正的大爆发,在每晚替补登场的32分钟里奉献18.1分、2.7篮板、4.0助攻外加1.2次抢断,伴随着这样的进步他赢得了年度最佳第六人奖项。本赛季他表现得几乎同样出色,场均17.3分、2.9篮板、2.9助攻、1.2抢断,并且把失误降低到1.5次。随着Nash和Raja Bell年齿渐长,无论是作为控位还是得分后卫,Barbosa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太阳队先发阵容的一员。我确信当他职业生涯结束时,他将超过这份榜单上目前排在他之前的两位球员。
5. Elden Campbell – No. 27 in 1990
Campbell被湖人队在首轮选中后,在洛杉叽打完了他在NBA的前8个半赛季,然后被交易到芝加哥并在那里打了三个半赛季。这12个赛季是他15年职业生涯里表现最好的时光——此后的三个赛季里他辗转于各队之间,作用只在于给季候赛门票的争夺者们提供老兵(在更衣室)的领导力。在那12个年头里,他在总共打的883场比赛中首发642场。如果撇开他并不怎么登场的新秀赛季不看,那么他在23岁至33岁的11年时间里,每场出战28分钟,拿到11.9分、6.7篮板、1.3助攻、0.8抢断和1.8封盖。整个职业生涯他场均登场24.7分钟,有10.3分、5.9篮板、1.1助攻、0.7抢断以及1.5封盖的成绩。同时他也在12个赛季中随队打进季候赛,并跟随活塞队在2004年拿到一次总冠军,那一年他35岁,在季候赛中场均出战8分钟。在总共参加的106场季候赛里他场均有8.4分、4.9篮板和1.3封盖。
4. Eddie Johnson – No. 28 in 1981
首先容许我声明一下,这不是那个因性侵犯幼女以及入室盗窃而被捕的“Fast Eddie”Johnson —— 很不幸的是,很多媒体当时都犯错搞混了。这位当时22岁的Eddie Johnson从1982-82赛季开始在NBA打了17个赛季(另外还在希腊打了1年),职业生涯始终都是个极富效率的得分手。从1982-83赛季到1991-92赛季,他只有一季的场均得分低于16.7,而有四个赛季场均得分超过19.8,另外职业生涯命中率达到47.2%——对于一个锋卫球员来说堪称杰出。当他于1999年退役时,他的生涯总得分达到19,202分,排在历史第22位。但除此之外,他仅获得过一项个人荣誉(1988-89赛季拿到最佳第六人)且从未入选过全明星。在上述1988-89赛季中他场均为凤凰城太阳队替补出战29分钟,拿下16.9分、3.8篮板、1次助攻。终其整个职业生涯,他场均有16分、4篮板和2.1助攻。他同时也是个出勤率很高的球员,从其第二个赛季开始,连续4年未曾缺战哪怕一场,并有8个赛季中参加了不少于81场的常规赛。他总共参加的1199场常规赛排在历史上并列第26位——对于一个第二轮被选中的球员来说应该算是非常长的运动生命以及极高的场上贡献了。
3. Dan Roundfield – No. 28 in 1975
首先我必须承认我对于Roundfield这个人一无所知,尽管他在这份名单里排名甚高,仅次于下面的两巨头。但他的数据说明了一切。以6尺8、205磅的身材出任大前锋/中锋,放在今天或许算是身材严重不够格,但在他那个年代里,他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表现杰出,在他打球的那段岁月里堪称顶级的防守者。除了最后一个赛季外(那也是他唯一一个场均出场少于26分钟的赛季),他在每个赛季都有场均两位数得分,并连续6个赛季拿下场均10个以上篮板,另有一年是场均9.9篮板。他还在连续的6个赛季中平均每场奉献至少一次抢断,另有7个赛季中场均送出1.5次以上的封盖,还有两季也达到场均1次封盖。在其职业生涯的11个赛季、总计746场比赛中,他以48.5%的命中率每场拿下15.2分、9.7篮板、2.2助攻、0.9断球和1.5封盖,每晚平均出战31分钟。他的履历表上也涵盖了一些个人荣誉,包括3届全明星、三次防守第一阵容成员、2次防守第二阵容、以及1次入选联盟第二阵容。
2. Tony Parker – No. 28 in 2001
Parker的NBA生涯起点如同许多不起眼的新秀一样:就是个替补。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5场比赛,随后他在那一季的77场比赛中先发72场,每晚在29分钟的出场时间里拿下9.6分、2.6篮板、4.3助攻和1.2抢断,从而入选新秀第一阵容。在他职业生涯早期的若干个赛季里,他和老帅Greg Popovich之间并不那么和谐,尽管他(的才华)初露端倪,但人们依旧质疑Parker是否是马刺的建队基石之一,而马刺2003年时也陷入追求自由球员Jason Kidd的流言之中。不过其实这并不太可能,因为数月之前马刺刚夺得了总冠军,而Parker在季候赛里场均拿下14.7分、2.8篮板、3.5助攻,并且这还只是他在NBA的第二个赛季。之后在第三个赛季里Parker把场均助攻提高到了5.5个,并在第四个赛季中更进一步。22岁时他在常规赛季中场均拿到16.6分、3.7篮板,外加职业生涯新高的6.1助攻,而失误仅有2.7次;然后又在季候赛里每场取得17.2分、2.9篮板、4.3助攻,帮助马刺队再夺总冠军。2005-06赛季是他爆发的一年,其命中率(54.5%)名列全联盟前茅,这对于一个控位而言真是非比寻常。他的场均得分提升到18.9分,另外每场还能贡献3.3篮板和5.8助攻,并首度入选全明星阵容。去年他再度入选全明星,场均有18.6分、3.2篮板和5.5助攻,命中率达到52%。同时他也帮助马刺第三次拿下总冠军,自己还以控位身份荣膺总决赛MVP。这是在马刺队的四届总冠军历程中,总决赛mvp头衔首次落于Tim Duncan之外的人,而Parker在决赛里场均出场38分钟,取下20.8分、3.4篮板和5.8助攻。本赛季Parker正向着其第三届全明星球员的身份进发,每场攻下职业生涯新高的20.3分外加6.5次助攻,命中率为49.5%。而这一切都出自一个今年季候赛时才满26岁、在2001年选秀之夜鲜有人提起的家伙之手。
1. Dennis Rodman – No. 27 in 1986
在他的职业生涯已经终结的今天。我想有人可以来撰写一篇关于Rodman为何应当入选NBA史上50大巨星的分析。尽管在场内场外他都是亘古不便的焦点话题,但他也是每个球员梦想在自己身边拥有的队友,因为他包揽了一切脏活,并且从不追求个人得分。实际上,在他打的14个赛季中,仅有一个赛季中他的场均得分上双,尽管他的场均上场时间也仅在一个赛季里低于26分钟。他在球场上只专注于两件事:防守和抢篮板。Rodman在这两方面的技巧都堪称史上最强之一。除了新秀赛季外,他的场均篮板没有低于过8.7,并且在他最后的10个赛季中,场均篮板都不低于11.2个,其中更有6个赛季达到每场15个篮板以上。他曾在1991-92赛季到1997-98赛季之间(在此期间他度过了30-36岁,而这段长长的时光被认为早过了一个球员的颠峰期),创纪录地连续7个赛季拿下篮板王头衔。在那段时间里,他场均摘下16.747个篮板。自1982-83赛季的Moses Malone之后,(除Rodman外)只有一名球员拿下过单季场均15个篮板以上(Ben Wallace在2002-03赛季取得),并且Rodman是唯一一个自1978-79赛季的Malone之后单季场均拿到16个以上篮板的球员——而Rodman整整5次完成这一壮举!他同时也是NBA史上进攻篮板总数排名第四的球员。虽然从他职业生涯的抢断和盖帽数据上看不出来,但他的确被认为是NBA历史上最出色的防守球员之一,而他就是凭借着站在防守对象的面前、卡住位置、无时无刻不利用他强壮的身体和灵活性来做到这一点的。他以6尺7的身高和210磅的体重防守过任何一个位置的全明星级别的球员,凭借于此他在1990年和1991年连续拿下年度最佳防守球员的称号,还有6次入选了联盟防守第一阵容(1989-93,1995,1996)、一次入选防守第二阵容(1994)——换句话说,他在自己的位置上连续7年都是全联盟前两位的防守者。再加上5届总冠军——1989&1990随底特律获得,1996-98随芝加哥获得——2届全明星(1990,1992)、2度入选联盟第三阵容(1992,1995)、甚至还有一次领跑全联盟命中率排行榜(1989),“大虫”绝对有资格成为名人堂的一员,尽管他只是一个第二轮被选中的球员。
--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