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pwifs 发表在HoopChina·篮球场
http://nba.hoopchina.com欢迎收看本期姗姗来迟的10强男专题报道。随着倒计数的脚步,榜单变得越来越令人兴奋了,本周我们将涉及NBA历史50大巨星之一。而这次在他身边出现的,将是一群在各自职业生涯的活跃期里足可担当先发主力的球员,其中还包括两个暴力扣将。先来展望一下下周,在18顺位中将会出现两位已入选名人堂的球员,还有一人在不久的将来也很有可能登堂入室。
10. Dee Brown – No. 19 in 1990
毫无疑问,从球迷大众的眼光来看,Brown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时刻就是他在1991年扣篮大赛上的“蒙眼扣篮”(他赢得了那届扣篮大赛),那次他用右手遮住眼睛并用左手把球扣进。然而,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尽管颇有趣味,却并不是他入选这份榜单的理由。这个6尺1的后卫一踏入联盟就对球队有所帮助,新秀季效力凯尔特人时,场均在23分钟里拿下8.7分、2.2篮板、4.2助攻和1.0断球,入选新秀第一阵容。接下去两个赛季里,他在场均得分上双的同时还有5次以上的助攻进帐,并在这两个赛季(1993-94以及1994-95)中成为球队绝对先发。这两年中他场均分别取下15.5分、3.9篮板、4.5助攻、2.0断球,以及15.6分、3.2篮板、3.8助攻、1.4断球。1994-95赛季他开始转型为出色的外线射手,每场在三分线外出手4次,命中率为38.5%。接下去三个赛季中,他每场三分出手都在3次以上,然后他被交易到了猛龙,而他也更热衷于外线远射。1998-99赛季里,他每场要在外线出手7次,命中其中2.8球(命中率38.7%)。之后一季里他场均出手下降到“仅仅”4.9次。其职业生涯中,他共打了608场比赛,场均出战27.7分钟,贡献11.1分、2.6篮板、3.7助攻、1.3断球,投篮命中率达到43.6%,三分命中率35.7%,罚球命中率82.5%。
9. Roy Hinson – No. 20 in 1983
Hinson是个6尺9寸、体重低于绝大部分对位对手(他仅重210磅)的内线球员。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他的篮板球从来都只是平均水平(职业生涯中赛季场均最高为7.8篮板,曾有两个赛季拿到这一成绩),但他是个很出色的封盖手,也是个颇有效率的内线得分手。在他8年的职业生涯里,4度跻身联盟盖帽榜前10位。在连续6个赛季中,他每晚出战30分钟,场均拿下13分以上,另在连续7个赛季中场均篮板达到6个以上(而他总共也只打了8个赛季)。同时他在个人前6个赛季中,有5个赛季里场均封盖超过1.5次。他职业生涯总计出战507场,场均在30.7分钟里拿到14.2分、6.8篮板、1.0助攻、1.7封盖,投篮命中率49.9%,罚球命中率74%。
8. Bob Rule – No. 19 in 1967
如何定位Rule的地位,是一个典型的“表现杰出、时日不多”与“表现普通、生涯长久”之间如何权衡的命题。事实上我们也许可以将其命名为“Rule之法则”(The Rule Rule)。好吧,我们不会这么做的……Rule在新秀赛季中场均上场29.6分钟,拿到18.1分、9.5篮板、1.2助攻。他入选了新秀第一阵容,但在最佳新秀争夺中败给“黑珍珠”Earl Monroe(场均24.3分、5.7篮板、4.3助攻)。在第二个赛季里,Rule实现了爆发,场均提升到24.0分、11.5篮板,并随后在1969-70以场均24.6分、10.3篮板的成绩赛季入选全明星。但在下一年中,伤病毁了这个原本应该有望争夺MVP的赛季。他仅仅出战4场,但在这4场中他场均有29.8分和11.5篮板进帐。再之后一季他打了76场,但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Rule,场均仅有15.1分和7.0篮板,并且此后再未有过强悍的表现。他总计打了403场比赛,场均在29.4分钟里攻下17.4分和8.3篮板,命中率为46%。
7. Zach Randolph – No. 19 in 2001
比起强壮的身体,Randolph作为一个球员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态度问题和场外麻烦。身高6尺9、体重253磅的他难以被封盖,并且他还是个左撇子,很少尝试使用右手。尽管防守者们都清楚这一点,但他那多变的低位脚步仍使其成为低位的进攻利器,同时也能拉到外线射中18尺跳投。在加入联盟后的前两个赛季中,他在开拓者出任Rasheed Wallace, Arvydas Sabonis, Dale Davis和Ruben Patterson的替补,并未展示出上述这些长处。但从第三个赛季开始他成为了绝对先发,并在那年拿下最大进步球员奖,那一季里他的场均得分从8.4上升到20.1,场均篮板从4.5窜升到10.5,场均助攻则从0.5提高到2.0,成为该赛季联盟屈指可数的“20+10”阵营中的一员(其他成员包括Kevin Garnett, Tim Duncan, Shaq, Jermaine O’Neal, Elton Brand)。之后两个赛季里他场均砍下至少18分和8篮板,个人表现因为膝盖的小伤而略有退步。上个赛季是他表现最好的一季,在因伤赛季报销之前,场均23.6分外加10.1篮板,命中率达到46.7%。随后他在夏休期被交易到尼克队,而我们也都知道了随后的故事:关于他和Eddy Curry在场上互相之间的龌龊,关于他和主帅Isaiah Thomas的矛盾,以及其他任何与他有关的事情。不幸的是,他的心智成熟度并未如尼克队期待的那样有所提升。从他生涯最高的抢断数据(场均0.8)和盖帽数据(场均0.5)即可知道,防守工作从来与他不沾边。不过他在进攻端还是可以有不错的产出,过去5个赛季中的表现也颇为稳定(在此期间场均19.6分、9.7篮板、2.0助攻,投篮命中率46%)。
6. Zydrunas Ilgauskas – No. 20 in 1996
“大Z”(The Big Z)的职业生涯起步颇为不堪。在新秀赛季出战81场并拿下场均13.9分、8.8篮板、1.6封盖和51.8%命中率的成绩(入选新秀第一阵容)后,他陷入了连绵的伤病——尤其是他的腿——这在之后的三个赛季中都折磨着他,令他总计只出战了91场。自2002-03赛季起他场场首发,在保持健康的同时(此间仅缺阵了14场)也保持了球场上的作用。如今他正度过个人第10个NBA赛季,其间仅有两个赛季中场均篮板少于7个——这都出现在他受到伤病困扰的赛季中——而场均得分从未低于过11分(即使有两个赛季里他场均出场时间仅为21分钟和25分钟)。本赛季,32岁的他场均有生涯新高的9.6篮板。在伤愈后至今的6个赛季中,这个7尺3寸的立陶宛人场均出场30.3分钟,拿下15.1分、8.2篮板、1.4助攻、0.6断球、1.9封盖,投篮命中率47.6%,罚球命中率80%。从罚球命中率你就能看出,他在大个子球员中算是个能力出众的投手,尤其擅长底线转身跳投,尽管这个动作由他做来看着是那么得笨拙。他迄今始终效力于骑士队,共出战了627场比赛(其中先发587场),场均在29分钟里取下14.4分、7.9篮板、1.3助攻、0.6断球、1.8封盖,命中率达到47.7%。同时他也两度入选全明星:2003年时,场均17.2分、7.5篮板、1.9封盖;以及2005年时,场均16.9分、8.6篮板和2.1封盖。
5. Paul Pressey – No. 20 in 1982
Pressey是个6尺5的全能后卫,他在1982-1990之间都效力雄鹿,之后在马刺和勇士担当替补直到职业生涯终结。他在1984-85赛季和1985-86赛季两度入选联盟防守第一阵容,并在1986-87赛季入选防守第二阵容。除了最后两个赛季以外,他每季场均出场时间都在19分钟以上,在密尔沃基出任了5个赛季的先发后卫。这5个赛季中,他出战363场,其中先发357场,场均在33.8分钟里拿到13.9分、4.8篮板、7.1助攻、1.8断球和0.7封盖(对于一个后卫来说是很高的盖帽数据)——他在进攻端引领球队的攻击,在防守端还要对位封锁对方最好的后卫。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年中,雄鹿的胜率颇高:分别为59胜(分区头名)、57胜(分区头名)、50胜(分区第三)、42胜(分区第四)、49胜(分区第四)——也就是说Pressey担任先发后卫时,球队胜率达到62.7%。Kareem那时已不在队中,凯尔特人和湖人则逐鹿天下,但雄鹿也许是那段年代里最被低估的球队。在上述5年的季候赛中,Pressey场均拿到15分、4.9篮板、7.8助攻和1.7断球。鉴于他在最后两个赛季里出场时间不多,这拉低了他生涯平均数据,但无论如何我仍旧会将这些数据列示在这里,因为你已见识过他在巅峰期的实力。在总计724场比赛(其中420场先发)中,他场均在27.2分钟里贡献10.6分、3.9篮板、5.1助攻、1.4断球和0.6封盖,投篮命中率达到高效的48.5%。
4. Rod Strickland – No. 19 in 1988
Strickland在他那长到令人发指的17年的职业生涯里,仅有两项个人荣誉:1989年入选新秀第二阵容,以及1998年效力奇才队时以场均17.8分、5.3篮板(职业生涯最高)、10.5助攻(生涯最高)和1.7断球入选全明星阵容。Strickland在23岁至33岁之间,连续11年出任球队先发,这一成绩颇为彪炳,而他也确是那11年中最出色的进攻发动机之一。1989至2000年间他总计出战708场,场均在35.7分钟里贡献15.8分、4.4篮板、8.7助攻、1.7断球,命中率为45.9%——即使用高标准严要求来看,也可称是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表现。他在连续11个赛季中、以及整个生涯17年里共有12个赛季中场均得分上双。他在连续10年里场均助攻超过7次;7次跻身联盟助攻榜前10位,并在1997-98赛季拿到助攻王。他在职业生涯前15个赛季里场均至少有1次断球。他只有一个赛季里的投篮命中率低于41.6%,那是他的最后一个赛季,仅仅出战了16场比赛。总结一下,他一共打了1094场常规赛,场均出战30.7分钟,拿下13.2分、3.7篮板、7.3助攻、1.5断球,命中率为45.4%。他在参加的52场季候赛中的数据也颇为接近:场均13.4分、4.0篮板、7.5助攻、1.1断球,命中率44.6%。
3. Larry Nance – No .20 in 1981
Nance在NBA打了13个年头,期间只效力过两支球队:凤凰城和克里夫兰。这个6尺10的大个子是1984年首届NBA扣篮大赛的冠军得主。终其职业生涯他在进攻端都是个杰出的球员,场均得分仅在两个赛季中低于16分:新秀赛季的6.6分以及最后一个赛季的11.2分。同样在这11年中,他每季拿下场均不少于8个篮板,新秀季则为3.2篮板,最后一个赛季为6.9篮板——那年他场均只打27分钟。而这生涯的最后一季也是他仅有的命中率不足50%的赛季——可见其效率和稳定性有多么出色。此外他在9个赛季中拿下场均2次以上的封盖,其中有一季超过场均3次。13个赛季中他8度跻身联盟封盖榜前10位。仅仅在新秀赛季中他的场均封盖才少于1.7次(那一年场均0.9次)。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稳定而杰出的职业生涯的模版。他三度入选全明星:1985年(场均19.9分、8.8篮板、2.6助攻、1.4断球、1.7封盖,命中率58.7%)、1989年(场均17.2分、8.0篮板、2.2助攻、0.8断球、2.8封盖,命中率53.9%)以及1993年(场均16.5分、8.7篮板、2.9助攻、0.7断球、2.6封盖,命中率54.9%),这(三次)之间的间隔也彰显了其职业生涯的跨度之长。滑稽的是,他在进攻端表现最好的两个赛季却未能入选全明星:1985-86赛季他场均得到20.2分、8.5篮板、3.3助攻、1.0断球、1.8封盖,命中率58.1%,1986-87赛季场均拿下职业生涯最高的22.5分和3.4助攻,外加8.7篮板、1.2断球和2.1封盖,命中率达到55.1%。接下去一年他的表现也同样出色,场均19.1分,另有生涯最高的9.1篮板和2.4封盖。纵观其职业生涯,总计出战920场(其中先发795场),场均得到17.1分、8.0篮板、2.6助攻、0.9断球、2.2封盖,投篮命中率为54.6%(排在NBA史上第13位),罚球命中率75.5%。在参加的68场季候赛中,他场均有15.7分、7.9篮板、2.4助攻、0.9断球和2.1封盖。
2. Gus Williams – No. 20 in 1975
他的昵称“魔法师”(The Wizard)广为人知,他以6尺2寸、175磅的身材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得分手。他的11年的职业生涯也选算不上很长,但如同数据所显示的,他的巅峰期维持得更长久。在11年中,他有7个赛季的场均得分超过18分——考虑到他生涯中三分命中率仅为24%,因而绝大多数得分都是来自于突破内线或者致命的中距离投篮,这一成绩就显得更为难以置信。在上面所说的巅峰期中,他在1982年(场均拿下生涯最高的23.4分,外加3.1篮板、6.9助攻、2.2断球,命中率达到48.6%)和1983年(场均20.0分、2.6篮板、8.0助攻、2.3断球,命中率47.7%)连续入选全明星。而他在1981年担当得分后卫时,本也有望凭借场均22.1分、3.4篮板、4.8助攻和命中率48.2%的成绩入选全明星。你要问他在那7年的巅峰期中的数据吗?1977-1985年之间,他在总计出战的556场比赛中,场均在34.5分钟的出场时间里,贡献20.2分、2.9篮板、6.2助攻、2.3断球,命中率为46.8%。他在1978和1979年随同超音速队连续杀进总决赛,并在1979年同Dennis Johnson共同构筑了梦幻后场,率队夺冠。尽管Johnson获得了1979年总决赛MVP,但Williams才是在那年季候赛中全联盟得分最多的球员,场均26.6分。实际上,他在连续5年的季候赛中场均都有23分以上的进帐。在生涯99场季候赛中,他场均拿下19.5分、3.1篮板、4.7助攻、1.8断球,命中率达到47.5%。
1. Nate “Tiny” Archibald – No. 19 in 1970
Tiny被辛辛那提皇家队选入联盟,此外也效力过国王、网、凯尔特人和雄鹿。尽管只有6尺1和150磅的身材,他却是在没有三分线的时代中最优秀的得分手之一。他曾五次跻身联盟赛季得分榜前10(其中一次拿下得分王),另有8次跻身助攻榜前10(同样有一次拿下助攻王)。实际上,在1972-73赛季,Tiny同时领跑联盟场均得分榜和助攻榜,并成为了至今唯一一个在同一赛季中揽下得分王和助攻王头衔的球员(Oscar Robertson曾在1967-68赛季中场均得分和场均助攻都排第一,但那时头衔是授予总得分和总助攻第一的球员,而非取决于场均数据)。他在那年场均34.0的得分是那个时代后卫得分的一个记录,而他当季910次助攻(场均11.4次)同样也创造了记录。然而,那年的MVP被授予了Dave Cowens(场均20.5分、16.2篮板、4.1助攻),而非Tiny。Tiny曾6度入选全明星:1973、75、76、80、81和82年。他三度入选联盟第一阵容(1973、75、76年),另有两次入选第二阵容(1972、1981年)。他总共打了876场常规赛,场均有18.8分、2.3篮板、7.4助攻,命中率达到46.7%。但这些数据事实上是被拉低的,因为他在职业生涯的中期加入了Bird领军的凯尔特人,并甘于担当辅助角色。而他在NBA的前7个赛季才展示出了一个真正的Tiny Archibald:场均23.9分、2.7篮板、8.0助攻,命中率46%。他随同凯尔特人在1981年拿下生涯唯一的总冠军头衔,那年他场均出战37分钟,拿到15.6分、6.3助攻。1996年他入选NBA历史50大巨星。
--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