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认为要10厘米以上的碎片才能有毁伤效果。
事实上,我粗略计算过,1毫米直径的硬塑料颗粒以7.8千米/秒的速度打静止靶,动能相当于勃朗宁手枪弹的1/10。
如果逆行轨道双方以同样的速度高速对撞的话,毁伤力会更大。
按这个计算,如果以每2.15米见方的空间有一个颗粒的密度,1吨载荷可以形成直径1公里多,长度13公里的“沙子云”。
如果毁伤力测试表明威力不够,可以增加颗粒重量,但并不需要有数量级的增加。为此可能需要增加发射载荷或者减小颗粒密度。这样,对方必须提高整体防护到轻装甲的程度。
另外,还可以用腐蚀性或烧夷性的“沙子云”,不过具体的工程问题还需要细化考虑。
如果有10吨的载荷到逆行交叉轨道,形成的云带长度可以到130公里。算好进动让沙子云轨道和目标星座轨道逆行交叉,按星链星座每轨道卫星数量,交叉一圈至少可以直接扫掉2颗星。
为了提高命中范围,可以把云的形状弄得更为窄而高耸,更像一个墙带斜切过轨道。
一发直接毁掉一条轨道,后续的连锁反应直接让轨道面层垃圾化。
为了快速瘫痪对方军事能力,可以同时多发。
虽然逆行轨道发射稍费劲,但发射能力要求并不是特别难以企及地高。
【 在 sthgot2giv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很久之前参与过空间碎片管理的相关项目,模糊记得地球轨道上10厘米以上的碎片有10万左右,每个碎片的轨道都一直被西大和欧洲的天文观测长期跟踪,网上有个数据库能下载,更小的不计其数。按照那个同归于尽的设想,经过一系列的连锁碰撞,最后产生的10厘米以上碎片数量至少是百万级的,也可能是千万级。
: 近地空间的确很大,只要在轨时间够长,被击中是早晚的事。即使是现在这个碎片密度,空间站这种几百平米的目标在1年之内被一个碎片击中的概率就非常高了,我们的空间站已经被击中过了,这次飞行任务就有加防护罩的任务。
: 所以不是不能发射卫星,只是长期安全运行的概率很小。
: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0.*
FROM 125.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