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华人企业家王纯计划乘坐马斯克星舰,成为首个登录火星华人
有啥看不懂的?
甲烷和氧气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就是消耗星舰自带的燃料。旋转产生离心重力。飞船本身就是擦金星火星走一趟。中间有机会可以放弃。
登陆火星?跟登陆有个毛的关系,只是跟登陆前的航程有关而已。
文科生自媒体胡扯。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青看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
--
FROM 125.33.200.*
水的问题是,这个水,产生推力消耗推进剂所产生的水,是没法捕捉到的。
能燃烧捕捉到的水,好像也没法产生推力。
最多,可以加热顺便副产水。但是深空中其实散热难而不是保温难。
如果只是为了得到水而让甲烷和氧气燃烧,为何不直接带水呢?这只会增加航程中的载荷预算和运行复杂度。
事实上在飞船中水和氧是尽量循环使用的。
氧循环通常是: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呼吸耗氧产物CO2通过跟H2甲烷化反应生成甲烷和水,把氧元素回收。
这个过程中碳和氢元素不闭环。
这个循环过程不如人工生物圈过程闭合度高,但可控性和可靠性比较高,属于可长期依赖的技术。
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收集净化。
什么太空泳池之类的。那个泳池水的重量必须从地面发射上去。如果水是燃烧产生的,生产泳池水所需发射的重量只会更高。
怎么说呢,网红真是不行,但是也真是不甘寂寞。
啥都不懂就捧网红臭脚的人,也真是不少。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啥看不懂的?
: 甲烷和氧气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就是消耗星舰自带的燃料。旋转产生离心重力。飞船本身就是擦金星火星走一趟。中间有机会可以放弃。
: 登陆火星?跟登陆有个毛的关系,只是跟登陆前的航程有关而已。
: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0.*
FROM 125.33.200.*
在这个深空航行的场景中,使用甲烷燃料电池发电副产水比较合适,但是该技术的应用报道少。
直接使用内燃式甲烷-氧气发电机应该更为可靠和可行。
如果采用燃烧燃料发电的话,包含电解水过程高闭合度的氧循环不再经济。
如果是我,我会优先选择太阳能电池+核衰变热电池。
另外,一天用200+公斤的推进剂来发电是不是有点奢侈了?
这个轨道选择不是通常的霍曼转移轨道,而是冲点航行,所以耗时比较长,如果每天200+公斤消耗的话,所需的总燃料量也会比较多。
108吨的燃料用来生产或者副产水?这个得从地面发上去,有些死重得带到回程末段。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水的问题是,这个水,产生推力消耗推进剂所产生的水,是没法捕捉到的。
: 能燃烧捕捉到的水,好像也没法产生推力。
: 最多,可以加热顺便副产水。但是深空中其实散热难而不是保温难。
: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0.*
FROM 125.33.200.*
为造水的话,不需要。其实水循环起来需要补的量不需要那么大。而且,食物消化代谢会在体内新产生水分。
【 在 foxgod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温下变成等离子体喷了
:
--
FROM 125.33.200.*
文科生级别的想象力。显然他是听航天专家说了点知识,半懂不懂就开始畅想了。
【 在 dlzyy 的大作中提到: 】
: 想象很丰富
:
--
FROM 125.33.200.*
我跟的第一帖就说,他说的一切都不算啥新玩意,这个只是深空旅行,不是登陆。
那个行程航线也不稀奇。他只是听了航天技术人员做了点科普,然后以他文科生的脑袋做了首奇怪自以为科幻的诗,而且这个诗还有点怪异。
我后边说的是,他说的每天消耗燃料造100公斤水,这个燃料是怎么个消耗法?怎么收集的水。
目前用二氧化碳做工质的电推有吗?可以用来当这种行程的推进器吗?
【 在 gemini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他说的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其实现在的行星际探索就可以实现他的这些设想,只不过探测器规模小,周期长,不能载人。。 天问2号上面如果有个人不比他这个玄幻?
--
FROM 125.33.200.*
自然气化的推进剂平均每天有200+公斤?整个行程要白白排放108吨已经达到转移轨道的甲烷+氧化剂?
另外,深空中要保冷其实比地球上容易。在有些情况下,甚至需要保温。
考虑到仅仅把这么多燃料发送到转移轨道所需的消耗,如果真的某个时段的蒸发量无法缓存,我可能会希望能带个压缩机和辐射散热器,把它们冷凝下来
另外,去程和回程也需要消耗燃料,其中有些要消耗在运输后续所耗燃料自身上。这都是额外的部分。所以,。。。
【 在 gemini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理解错了,这一两百公斤的甲烷和氧气是液氧、液态甲烷储存箱每天自然气化的量,如果
: 不用也要白白排放掉,所以他才会定量的说每天一百公斤水,否则就是用多少产生多少了,所以不存在奢侈的问题。。。 低温液态燃料,在太空中保温再好也会慢慢气化消散的。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0.*
FROM 125.33.200.*
这是相对独立的两件事。
转动就用调姿发动机给点冲量就行了。然后就有了人工重力。
不过这个重力为何要模拟火星而不是地球呢?他这个行程跟登陆毫无关系。
如果非要把产水和调姿这两个事情弄一起的话,
调姿发动机也可以喷燃气,也可以把燃气中的水分冷凝下来回收以后把无用的部分排气来调姿。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就是不懂他说燃烧室出来的水怎么才能让飞船转动。
--
FROM 125.33.200.*
是啊,我前边说了,深空中散热比加热保温难。
他说的一天烧推进剂得到100公斤的水,消耗200多公斤的推进剂,燃烧热和水的冷凝热可比推进剂汽化热高多了。
本来假设因为散热温控不好而不得不汽化的推进剂,或者说为了降温而汽化的推进剂,为了消耗掉它造水,可能需要再汽化N倍的推进剂来降温。这是一个放大的正反馈。
所以说这个思路有问题。
不过,深空中深冷保低温要比地球上容易。
如果是我,如果温度升高的话,优先辐射降温减少蒸发量,如果航程中某个时段实在辐射不出去了,就用推进剂少量汽化来降温,汽化的推进剂多数或全部排掉更合适。
排掉的过程中做些废物利用当姿控工质倒可以。
至于用水做宇宙射线吸收剂或者屏蔽层,是基于有大量水的假设。实际上用固体物质和/或水凝胶复合物做更可行。水层的稳定依赖于人工重力的稳定,RH 100%的环境也不是长久可生活的舒适环境,豪华泳池两个星期就会让人烦透。
人每天只需2升多的水,循环起来以后可以回收80%以上,而人每天食物消化代谢还能产生几百毫升的水。一天100公斤的水远多于维持生命所需。这是在深空,没那么多水可浪费。
文科生和初中生们就喜欢用些简单的纯理论,做些宏大或大惊小怪的虚无却经不起推敲的叙事。他们只能听一些自以为懂的知识,一知半解就开始抖机灵搞“发明”“创举”,但缺乏基本的科技功底,没法深入地和逻辑严密地思考他们的叙事具体如何工程实现,从中发现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或是否可解决。
这些科技盲啦啦队员们就是先抱个大腿,然后虚无地吹捧“创举”,对别人提出的东西说“简单”,说实际工程“困难”。怎么个困难法全是虚说。他们的无知并不妨碍他们道听途说些花边来装。
【 在 qgg 的大作中提到: 】
: 抽点燃料烧?要热量散不出去,那就逗了
--
FROM 125.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