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美帝创新还是牛逼的,有公司开始搞二级全回收火箭
是吧,那个stoke二级回收的唯一新意就是再入时用液氢液氧再生冷却。话说再生冷却也是一直有人在用的啊,只是不是用在再入时的热屁股上。
【 在 ds9 的大作中提到: 】
: 40年前美国就实现航天发射的二级回收复用了
: 而且还是升力体返回,LEO运载力超过当今的所有火箭,包括猎鹰重型和长5B
: 还能载人。
: ...................
--
FROM 221.216.144.*
严格地说,这两个里只有哥伦比亚号是二级本身的问题。
挑战者号是助推器一个密封环泄漏导致的爆炸,这可能能说明为什么FAA对于接头、密封这些部位的泄漏非常关注,给B9的整改问题里,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接头法兰紧固、密封这些事项。
哥伦比亚号是再入时因隔热损坏而被烧穿解体了。
要说起来,我觉得被动隔热其实比主动冷却可靠性更高一些。虽然技术上听起来主动似乎都比被动更积极点,甚至还有点高级感,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因为被动手段不够用了,被迫采用主动手段。
比方烧蚀就是目前最可靠的第一层再入降温措施,只是复用的载具用烧蚀不怎么合适。哥伦比亚采用的是多级隔热层为主,隔热性能其实能扛住高热,但是机械性能太脆弱。
stoke那个再入时主动再生冷却,需要解决高热通量、高热应力、强热冲击下结构的可靠性问题。这个冷却可靠性高度依赖于燃料/氧化剂输送设备和通道的完好性。诚然再生冷却长期被用于火箭喷管等的冷却,但多次复用时这个问题就更突出点。
另外,再生冷却用于再入时迎风面的冷却中时,所需液体流量跟所需反推火箭推力不一定能很好地匹配。
【 在 pabkyh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总共五个上天有两个还放了太空烟花
:
: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4.*
FROM 221.216.144.*
我不是说那个意思,我是说再入防高温最传统的第一层防御技术是烧蚀降温,可能类似于神州那个返回舱,但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用烧蚀技术就不怎么合算和方便,所以会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
【 在 gearth 的大作中提到: 】
: 认为不用担心。再入烧蚀的温度显然不会超过上升段火箭喷嘴主动燃烧的温度。如果二级在再入阶段早期主动反推降速,只要速度降下来,烧蚀可能都不会有多少。
:
--
FROM 221.216.144.*
客气了。
你后边说的那个气动打水漂的办法应该可以解决再生冷却和反推制动所需液体流量不匹配的问题。
这是多增加了一个控制自由度。
打水漂可以尽量利用辐射散热,还可以调整发热的速度,还可以飞行器翻面。
不一定非要跳,可以控制滑翔入大气层的深度和姿态应该就可以。而且滑翔还可以有更好的定点返场能力。
【 在 pabkyh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谢回复这么多,学习了
:
:
--
FROM 221.216.144.*
可能类似于公共大巴跟专车的区别吧。毕竟有些载荷出于本身的特殊性和敏感性,需要采用特质化、专门化的发射。
【 在 drifter777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starship的单次发射报价达到千万级别,别的火箭任何措辞都是苍白的。
: starship里面甚至可以装带霍尔发动机的各种载荷,载荷自助去任何高度和地点,比小火箭肯定还是便宜很多很多。
: 小火箭再便宜也得是数百万美元级别。火箭越小,能量使用效能越低,只有极其特殊的场合和载荷,用小火箭或许才有些优势。但那个市场一年都不见得有一单,根本支撑不起来小火箭生存。
: ...................
--
FROM 221.216.144.*
大巴和专车的差别主要指是不是时间敏感,能否等着凑那个班车时间;是否对成本敏感。
敏感性的载荷,比方说类似于军事用途的,就连盟国可能都会倾向于用自己的火箭,如果有可以用的。
中国就更不用说了,即使商业载荷有些可能也需要保密。这个只能依靠自己的小火箭。不知道你说的一般小火箭搞不定的敏感载荷里,不“一般”的小火箭具体指什么。
比方发土豆,一次200颗跟一次几颗到20颗的火箭比比,目前中国的探索性星座用小点的火箭就可以,没什么不可替代的。现状就是如此。
航天的成本不是纯粹商业化的事情,所以中国航天国家队长期存在,也将继续存在。实际上很多不如中国航天国家队的的航天机构也在继续运营,继续投入。中国航天其实是其中的佼佼者。
航天这个领域,并不是说有了发射成本就占有了全部。要说空叉通吃,显然是有点过,属于信仰狂热了。
【 在 drifter777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真不能这么比,航天核心就是成本和性能。大巴和专车还有舒适度和身份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没法类比。
: 至于敏感性的载荷,一般小火箭也搞不定,得是f9级别的火箭才行,这不是小火箭的生存区域。
:
--
FROM 221.216.144.*
确实现在空叉的发射能力无敌,国内的民营航天公司目前可能得靠着非商业因素存活下来,积极跟踪和发展技术。
如果弄得好的话,活过来成长起来,就可能在完全商业化的领域成为空叉的商业竞争者。当然那时候也会有有利和不利的非商业因素起作用。
【 在 drifter777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空x已经占有了航空市场的绝大部分,一家公司吊打全世界所有包括美帝在内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商业航天,几乎垄断。已经近乎是“通吃”。
: starship如果成功,那除了行政能力外,商业上没有哪个公司或哪个国家能与之对抗。好在老马应该还是有格局的,应该不会坐吃山空,靠垄断躺平。
:
: ...................
--
FROM 221.216.144.*